土耳其和日本的建交之路可真是离谱!
谁能想到,一场死了五百多人的海难,不仅没有引发矛盾,反而让日本和土耳其成为了朋友!
这段跨越了一百多年的情谊,背后藏着一个离奇的暖心故事。
这事还得从一艘叫“埃尔图鲁尔”的奥斯曼战舰说起。
1889年7月,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想着要跟远在东方的日本搞好关系,就派出一艘战舰“埃尔图鲁尔号”远航日本。
这船是土耳其自己造的,算是当时的“本土制造”,听着挺威风是吧?
但其实这船出海前就有人打报告,说它“根本跑不了远路”。
可上头没听,硬是送进船厂修了三个月,然后就让它出发了。
为了平息争议,海军大臣还特意派了自己的女婿当船长。
可这一路还真是不顺。原计划半年走完的路,结果一路上不是运河堵船、就是补给耽误,又赶上新加坡台风季一困就是四个月,整整拖了11个月,才终于在1890年6月开到日本横滨。
好在日本人挺热情,接待也很周到。
由于完成了外交任务,9月16日“埃尔图鲁尔号”启程返航。
可谁也没想到,返航才刚开始,悲剧就发生了。
当天晚上,船开到日本和歌山县熊野市外海时,突然遭遇强台风。
天黑风大浪又高,“埃尔图鲁尔号”根本扛不住,最终狠狠撞上了船仓礁。
船碎了,人也纷纷落海。
那一夜,超过530名奥斯曼水兵丧生,只有69人侥幸活了下来。
您想想,那个年代没有雷达、没有救援直升机,在狂风暴雨里飘在海上,能活下来真是命大。
虽说悲剧发生了,但感人的一幕也在后来上演。
那69名幸存的水兵被日本当地渔民和官兵救起,接到了岸上,好好治疗、好好照顾。
日本人没有因为他们语言不通、身份陌生就置之不理,反而尽心尽力救了他们。
更让人感动的是,四个月后,日本政府特意派出两艘军舰,“金刚”和“比睿”,一路把这批土耳其水兵平安送回了伊斯坦布尔。
这一送,送的不仅是人,更是一份心意。
原本奥斯曼和日本隔着千山万水,外交关系起步得晚,可这场灾难,反而让两国人民心里一下就近了。
灾难没有带来隔阂,却换来了尊重与信任。
这段历史,土耳其人一直没忘。
直到今天,他们还在用各种方式纪念“埃尔图鲁尔号”。
从2010年开始,土耳其海军好几次专门沿着当年“埃尔图鲁尔号”的航线,重新航行到日本。
最近一次是2024年,他们派出完全自主建造的“克纳勒阿达号”护卫舰,一路访问了19个国家、25个港口,最后平安返回。
这不仅仅是一次航行,更是一种自信的展示:你看,我们的船能远航了,我们的技术成熟了。
正如一位土耳其教授所说:“我们现在能用自己的船保卫海疆,甚至影响区域,这是真正值得骄傲的事!”
如果您有机会去伊斯坦布尔,推荐您去看看那里的海事博物馆。
那里专门有一个展厅,陈列着“埃尔图鲁尔号”的模型、船员照片、幸存者从日本寄回的信、甚至还有当年日本商人捐款的收据和勋章。
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是一段活的历史。您站在那儿,仿佛能感受到一百多年前那场风暴的凶猛、那些水兵的勇敢,以及两国人民之间最初的真情。
不光土耳其,在日本和歌山县串本町,也立着一座纪念碑,从1891年到现在,每年都有人来悼念。
1974年,当地还建了一座“土耳其博物馆”,继续讲述这段故事。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埃尔图鲁尔号”的沉没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海难事故,它成了一段象征,它象征灾难中的人性光辉,象征两个民族之间从悲剧中生长出的友谊。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让人感慨:原本是一次远航,却变成永别;原本是一场灾难,却结下了百年之交。
这也让我们更加相信:哪怕命运无情,人与人之间仍然可以有温度、有尊重、有长久的情谊。
或许,这就是历史最动人之处。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