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2的机器人,产自常州!背后是一位98年辍学的清华博士


文|创客公社江榆洁


一个98年的小伙,在常州建生产基地,又拿下了数亿元融资!


近日,于2023年9月成立的具身智能企业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延动力”)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这已是松延动力自今年上半年以来连续完成的第3轮融资,目前松延动力累计融资次数已达6轮。


除了融资新动态,近期松延动力还公布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交付成绩单:7月公司共交付人形机器人105台,环比6月增长176%,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量产及交付纪录。


截至2025年上半年,松延动力已获得超2000台订单,合同总额突破1亿元,成为继宇树之后,国内第二家跨过“千台销量”门槛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数据证明,在今年4月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一举成名后,这家成立2年的年轻企业迎来了订单的爆发式增长。



面对海量订单,创始人姜哲源曾形容交付是一道“鬼门关”。为了解决量产和交付问题,他在今年3月就已在常州重仓4000万元注册资本建设生产基地


这家位于北京的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为何选择将生产基地落地在1000公里外的常州?


98年清华博士辍学创业

2年即成头部企业


松延动力背后是一位98年出生的年轻创始人——姜哲源。


据了解,姜哲源从小就在清华园里长大,大学时以北京市高考第28名的成绩进入清华电子工程系,并一路读到博士。


但在他的人才评判体系里,并不以学历为导向,热爱第一位。因此,在他博士第三年,他在学术坦途和创业旷野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


放弃博士学位,于2023年9月创办松延动力,这一年,他年仅25岁就投身于他所热爱的“开放世界的创新与挑战”。



图源:新京报


读博期间,他的学习方向为强化学习,在实验室初识宇树机器狗时深受震撼,一个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梦想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然而,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人才济济,不乏名校博士、大厂高管和行业专家,姜哲源却凭借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2023年底就打造出机器人原型,然后拿到种子轮融资,松延动力至此才算迈过第一道难关。


如今,短短2年时间,松延动力就已累计融资次数达到六轮,背后资方聚集了金沙江创投、九合创投、天启资本、彬复资本、卓源亚洲、中金资本、北汽产投、金浦投资、北京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产业资本及政府基金。


如此密集的资本加注不仅体现了投资方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推动企业估值快速攀升。截至今年5月份,该公司估值已飙升至20亿左右


图源:松延动力官网


目前松延动力已搭建起双足人形机器人、仿生人形机器人两大产品支线。其中N2双足机型作为核心拳头产品,凭借着出色的动态运动能力和3.99万元的定价,成了业内的一大爆款。


截至今年上半年,松延动力已获超2000台订单,合同总额突破1亿元,成为继宇树之后,国内第二家跨过“千台销量”门槛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如此一来,交付成为摆在姜哲源面前最现实的挑战。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常州为何成为产能扩张的重镇?


面对交付挑战,姜哲源甚至在公司召开了“百日誓师大会”——大干100天,解决量产和交付问题。他表示,“拼尽全力做好交付,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


目前,松延动力正快速布局全国生产基地:在北京拥有3000平米的标准厂房面积;常州工厂布局在天宁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拥有2100平米的标准厂房面积;此外还有专注于仿生人形机器人生产的东莞基地。


图源:松延动力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松延智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在2025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高达4000万元,这一数字比其北京总部的注册资本要多出数十倍。这明显展示了松延动力对常州基地的重视程度。


如此重仓常州,战略选择的背后有着深层次考量:


产业链配套优势:常州天宁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机器人制造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供应链支持,这与机器人制造所需的精密加工、电机生产等环节高度契合。


如今,松延动力已与天宁经开区达成项目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在常州量产其旗舰产品——N2双足人形机器人。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常州已形成完整技术链条,拥有灵巧手、线性执行器、力传感器、轮式行走机器人、具身智能等20余家核心企业。其中重点培育了富兴电机、铭赛机器人、金石机器人等本土标杆企业,同步投资云深处科技等域外科技新贵,构建起覆盖“关键零部件—整机生产—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生态。


政策支持环境:近年来,常州立足“金融活水润泽硬科技”核心理念,全力打造“1+3+X”立体化基金矩阵,驱动创新发展。


其中,总规模100亿元的龙城科创发展基金作为一级母基金,与总规模18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60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50亿元的江苏常州新能源产业专项母基金这三大二级母基金联动。


通过这种“直投+子基金”双轮驱动模式,引导近20支市场化子基金精准投向机器人产业链相关领域,例如前段时间刚完成B轮融资的微亿智造,背后就有常州政府投资基金的参与


区域市场布局:常州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与上海、南京等地形成产业协同效应。相比北京、上海等AI技术驱动的城市,常州更倚重制造业基础和成本优势,在常州设厂可以更好地服务华东客户,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2024年,《常州市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该计划明确提出到2026年要实现四个目标:产业规模上,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超150亿元,带动产业总规模突破500亿元;创新能力上,建设10个机器人研发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产量目标上,年产各类机器人整机10万台;应用推广上,推动机器人从工业生产线向生活场景延伸,提升智能化水平。


目前,常州机器人产业链也已集聚企业超过200家,拥有机器人企业近150家,产业规模达300亿元,实现了国内每4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常州造”的亮眼成绩。


眼下,松延动力在常州生产的布局模式,正是常州机器人产业生态吸引力的生动印证。事实上,常州作为长三角制造业重镇,早已成为众多机器人企业异地扩张的首选地。


国际机器人巨头安川机器人选择在常州设立其海外第一家,也是目前全球单体工厂生产能力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制造基地;作为国内第一家累计产销量突破1.3万台的协作机器人企业遨博机器人(总部北京)在常州建设生产基地实现协作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中国境内上市企业中“VIE+CDR第一股”九号公司也在常州建立研发生产基地……


从“常州制造”到“常州智造”,这座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正因这些优秀企业的加入而愈发宽广。松延动力在常州的重仓布局,将成为常州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的重要拼图,也为更多创新企业选择常州提供了最佳范本



本文参考素材来源:

维科网人形机器人:《追投数千万!“清华系”机器人黑马估值已达20亿》

新京报:《从清华辍学造机器人,98年出生的他如何用2000台订单抢占市场?》

创投日报:《松延动力,半年融三轮!》

常州日报:《40余家机器人企业获资金支持超8亿元》

松延动力官方公众号信息及其他公开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科技   常州   清华   机器人   博士   全国   动力   人形   企业   北京   基金   产业   融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