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业拖延?别只怪孩子,父母的“心灵土壤”可能需要施肥了

“又到晚上9点,哥哥的作业还没写完,弟弟抱着手机不放,两人为了抢遥控器打起来,我吼完这个骂那个,最后瘫在沙发上掉眼泪——我是不是真的很失败?”

上周参加一场父母早课时,35岁的江玉莹(化名)说出这段话时,现场400多位家长里,有一半人默默点头。她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经营养生馆,白天忙工作,晚上陪作业,可孩子写作业拖延、沉迷手机、兄弟频繁争执的问题,像解不开的死结。更让她崩溃的是,每次发完脾气,6岁的小儿子会怯生生地说:“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一、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在给父母“发求救信号”

江玉莹的经历,戳中了无数家庭的痛点:我们总以为“搞定孩子”是教育的关键,却忽略了一个真相——父母的心理状态,才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早课上,心理咨询师戴老师带着大家做了一个“反向溯源”:孩子写作业拖延,可能是因为父母总在旁边催促,让他失去自主感;兄弟频繁打架,或许是家里缺乏“连接感”,孩子只能用冲突吸引关注;而父母忍不住吼孩子,往往是自己的“心灵土壤”早已干裂——就像江玉莹,她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会悄悄变成“高压控制”投射给孩子。

“很多父母把教育当成‘纠正孩子’,其实第一步该‘看见自己’。”戴老师分享了一个“五朵金花”理论: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五朵需要滋养的花——连接感、安全感、爱与被爱、独立自主、价值感。如果父母自己的这五朵花没绽放,就像土壤缺了养分,孩子的根扎不深,自然会长出“歪枝”。

二、父母的“心灵五朵花”,你绽放了几朵?

在早课现场,我们做了一个小测试:给“五朵金花”打分(1-10分),结果80%的父母在“价值感”和“爱与被爱”上只打了5分以下。

连接感:你和孩子的“心”贴得多近?

江玉莹最初给“连接感”打了8分,觉得自己每天陪孩子吃饭、睡觉,已经很“近”了。但戴老师反问:“你多久没放下手机,认真听孩子说10分钟话?多久没和孩子一起做一件‘没意义但开心’的事?”

真正的连接感,不是“物理陪伴”,而是“情感回应”。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怕黑”,你是说“别怕,快睡”,还是蹲下来抱他:“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害怕,我们一起看看黑暗里有没有星星?”前者是敷衍,后者才是“给连接感施肥”。

安全感:你是“稳定的大树”还是“摇摆的秋千”?

“我家老大暴躁,老二胆小,其实是学我的。”江玉莹后来反思,自己情绪好时对孩子百依百顺,累了就大吼大叫,孩子就像坐在“情绪秋千”上,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面对什么。

父母的安全感,是孩子心里的“定海神针”。哪怕你今天很累,也可以蹲下来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有点烦躁,需要10分钟冷静,之后我们再聊,好吗?”——稳定的情绪边界,比完美的耐心更重要。

爱与被爱:你会“给自己留一块蛋糕”吗?

“我总把最好的给孩子,自己舍不得买件新衣服,可孩子好像并不领情。”这是很多父母的困惑。戴老师说:“爱不是‘牺牲式燃烧’,而是‘流动的循环’。你自己都没尝过被爱的甜,怎么教会孩子爱人?”

试试每天做一件“滋养自己”的小事:喝一杯喜欢的茶,读10分钟书,或者只是对着镜子说“今天你辛苦了”。当你开始爱自己,孩子才能从你眼里看到“被爱”的样子。

独立自主:你敢“放手让孩子摔一跤”吗?

江玉莹的大儿子10岁了,她还在帮他整理书包、检查作业。戴老师问:“你是‘不放心他做不好’,还是‘怕他做不好证明你教得不好’?”

独立自主的核心,是“允许孩子试错”。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先写数学还是语文,哪怕他磨蹭到半夜;让他自己整理书包,哪怕第二天忘带课本被老师说——孩子从“自己承担后果”中学到的,比你说100句“要独立”更有用。

价值感:你是“孩子的附属品”还是“自己的主角”?

“我活着就是为了孩子。”这句话听着伟大,其实藏着陷阱。江玉莹总说“我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他们”,可当孩子没达到期待时,她会崩溃:“我这么拼,你怎么还这么不争气?”

价值感不是“孩子优秀我才优秀”,而是“我本身就有价值”。哪怕你今天没吼孩子、没陪作业,只是认真工作、好好吃饭,你也是“值得被尊重的自己”。父母的价值感稳了,孩子才不会背负“必须优秀”的枷锁。

三、30天“心灵施肥”计划:从“吼娃”到“滋养”的转变

知道了“五朵金花”的重要性,怎么落地?早课上分享的“21次循环成长法”很实用,我简化成了5步,适合普通父母操作:

第1步:每天10分钟“情绪日记”(觉察)

拿一张纸,写下今天让你生气的事(比如“孩子把牛奶洒了”),然后问自己:“我当时的情绪是什么?(愤怒/委屈/无力)这种情绪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什么事?(比如“我妈总说我笨手笨脚”)”——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怒火,其实是在发泄自己童年的未被满足。

第2步:每周1次“家庭连接日”(实践)

选一天,关掉工作群,和孩子一起做一件“没用但开心”的事:拼乐高、玩角色扮演、甚至只是躺在地上看天花板。重点不是做什么,而是“放下评判”——不纠正孩子的“错误玩法”,不催他“快点快点”,就单纯享受“在一起”的感觉。

第3步:找一个“成长伙伴”(借力)

江玉莹后来加入了父母成长群,每天和群友打卡“不吼娃挑战”,遇到问题互相支招。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你也可以找闺蜜、邻居,或者参加线下读书会,别把自己困在“孤军奋战”的焦虑里。

第4步:每周“复盘3个小进步”(强化)

别总盯着“没做好的事”,比如今天忍住没吼孩子、陪他认真说了10分钟话、自己给自己买了支花——把这些“小进步”记下来,你会发现:改变不是“突然变好”,而是“慢慢积累”。

第5步:允许“偶尔倒退”(接纳)

刚开始实践时,江玉莹有天没忍住又吼了孩子,她哭着在群里说“我又失败了”。群友回复:“你不是失败,是进步过程里的‘调整期’。就像学骑车,摔一跤很正常,重要的是你还想不想学会。”

四、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先活出“绽放的自己”

现在的江玉莹,已经坚持“心灵施肥”30天了。她不再每天盯着孩子的作业,而是开始学自己喜欢的养生知识;大儿子自己整理书包后,虽然偶尔忘带东西,但会主动说“妈妈,明天我会记得检查”;小儿子晚上睡觉前,会抱着她说“妈妈今天笑起来很好看”。

戴老师在早课结束时说:“教育不是‘雕刻孩子’,而是‘父母先成为光源’。当你的‘五朵金花’绽放了,孩子自然会朝着光的方向生长。”

如果你也正被孩子的“问题行为”困扰,别急着去“纠正孩子”,先问问自己:我的“心灵土壤”,是不是很久没施肥了?

从今天起,做一个“会滋养自己”的父母吧——你不必完美,但一定要“鲜活”。因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个“满分妈妈”,而是一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普通人。

(如果你也想开始30天“心灵施肥”计划,不妨从今晚开始:泡一杯热茶,写下3件今天让你觉得“还好”的小事——比如“孩子今天主动说了谢谢”“阳光很好”“自己做了一顿饭”。慢慢来,你和孩子都会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育儿   孩子   土壤   父母   心灵   早课   金花   作业   情绪   妈妈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