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确认在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岸海拔4300米的尕日塘地区发现一处秦代摩崖石刻题记。 该石刻内容及其地理位置,不仅解决了关于“昆仑”等地理位置的精确问题,还记录了秦始皇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件,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很多人会想到利用碳十四测年来测定石刻的年代。
碳十四测年是一种用于测定有机物年代的科学方法,其核心原理如下:
碳-14的生成与衰变
大气中的氮-14在宇宙射线作用下生成碳-14,这种放射性同位素会随二氧化碳进入植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
活体生物体内的碳-14与碳-12比例与大气基本相同,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死亡后,不再吸收空气中的碳-14C,随着体内碳-14衰变为氮-14,碳-14的含量遵循指数规律衰减。
我们一般想法,大气中的碳-14和生物体中的碳-14同步发生衰减,因此没办法区分生物体中的碳-14和大气中的碳-14,因此,怎么能够测年呢。自然界就是这么神奇,大气中的碳-14却来自宇宙射线这个地球外部,并且基本稳定,而且碰巧碳-14的半衰期约为 5730 年,时间足够长,存活的生物体由与大气交换物质,使得其体内碳-14的含量和大气一样。这就为我们对古代生物体测年提供了绝佳的手段。
测定年代:通过测量标本中碳-14与碳-12的比例,可以推算出生物死亡时间,即文物年代。碳-14测年适合测定几百年至约5万年前的有机材料。
应用场景:木炭、木器、骨骼、贝壳、纺织品等古代有机遗存。不适合直接测定石头,但可以测定附着或埋藏在石刻旁的有机物,从而间接确定石刻年代。
从年代范围上看,秦代(约公元前221–前207年)距今约2200–2300年,正好落在碳-14测年的理想区间。理论上,这使碳十四测年成为判定青海秦代石刻年代的好方法。
然而,实际操作中存在几个难题:
检材有限
石刻本身为石质,缺乏可直接测定的碳-14材料。
附属有机材料数量少,往往难以取得足够样本。
年代混合问题
埋藏在同一地点的有机材料可能来自不同时期的生物(如古木、旧炭或现代植物残留),导致测得的 ^14C 年代出现混合,难以得到精确年代。
因此,虽然碳十四测年在理论上最适合秦代石刻,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不具有操作性。碳十四测年法也不是万能的。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