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世界永远不缺戏剧性,但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皮毛。当景德镇“鸡排哥”宣布暂时休息,肯德基突然公布了54年来首次公开的炸鸡配方,很多人脑洞大开,把这两件事编成了一出“街头小贩逼退国际巨头”的商战大戏。这真的是太可笑了,说这个话的人,真的是一点都不懂。
大家都在夸鸡排哥,说他“6元的鸡排卖出了600元的情绪价值”,说他靠勤劳和真诚接住了泼天的富贵。当地文旅更是把他捧为座上宾,授予“文旅推介官”,城管还为他成立工作专班。但我今天要说几句残忍的大实话——鸡排哥再怎么火,也赚不到什么大钱。这背后,藏着一套针对老实人的无形枷锁,也是一个普通人永远无法挣脱的宿命。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国庆期间,鸡排哥火到什么程度?排队三小时起步,全家上阵组成“鸡排家族”,开了十几个摊位,从早忙到晚。有网友造谣他一天挣几十万,购置多套房产,这纯属胡扯。他自己都澄清了,一家人就一套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那他到底能赚多少?就算他和他家人累到“面露苦涩”“快要窒息”,一天不间断地炸,考虑到一个油锅的产能极限、6块钱的单价和高昂的体力成本,一天净利润能有几千块钱就顶天了。一个月下来,能有个几万块的净收入,对于一个路边摊来说,已经是极限中的极限。
几万块,很多了。但你必须知道,他现在坐拥的流量是什么价值。一个同级别的抖音网红,如果转型去做直播带货,一个晚上卖掉几千万的货都不是新闻。就算按20%的佣金算,那也是几百万的收入。一个月几万,和一个晚上几百万。看清楚这个差距了吗?这就是鸡排哥的悲哀。他站在金山上,但能装进口袋的,只有他手里那个小小的塑料袋。剩下的流量,除了把他累得半死,手臂布满烫伤疤,全部都蒸发掉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商业模式,是纯粹的手工业。它的天花板,是物理定律。时间,一天就24小时。体力,会耗尽。产能,一个油锅就那么大。这三条,把他死死地钉在了“工具价值”的底层。他再火,也只是一个工具人,一个被围观的景点。人们涌向他,不是为了鸡排,是为了看他,拍他,蹭他的流量,把他当成朋友圈的社交素材。而他,只能用肉身硬扛这不属于他的关注度,最终被累到“没有情绪价值”,甚至反过来被一些人指责。
人生最大的牢笼,不是努力与否,而是商业模式带来的效率天花板。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被困在几个层次的效率牢笼里。
第一个层次,就是鸡排哥这样的,靠出卖自己的时间换钱。你的收入,等于你的时薪乘以你的工作时长。想多赚钱?只能拿命换,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你的收入上限也是锁死的。
第二个层次,是加了杠杆,开始购买别人的时间。比如开个加盟店,让别人用你的品牌帮你赚钱。正新鸡排为什么能开遍全国?就是这个道理。但鸡排哥拒绝了所有加盟邀约,他要守着自己的手艺和真诚。这一步,他就被卡住了。
第三个层次,是靠体系赚钱。这就要回到开头说的肯德基。肯德基为什么敢公开配方?因为它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那一纸秘方,而是背后那套全球供应链体系、标准化运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就算你知道怎么做,你也买不到一模一样的香料配比,你没有“压力炸锅”,你更无法保证全球上万家门店炸出来的鸡块味道分毫不差。这就是体系的力量。肯德基的强大,在于它把“炸鸡”这件事,从手工业变成了一套可以无限复制的工业化系统。
所以你看,肯德基公开配方,看似是自杀,实则是最高明的“品牌价值”公众教育。它在告诉所有人:我的强大,你们学不会。而鸡排哥的爆火,恰恰反衬出这种残酷的现实。他越是被追捧为“主理人”,就越显得讽刺。那些在上海开着小资咖啡店,动不动就“不接待上帝”的真主理人,卖的也是体系和符号。而鸡排哥呢?他只是一个连自己休息时间都无法“主理”的劳动者。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了:鸡排哥为什么能火?真的是因为他特别优秀吗?不是。他当然很勤劳、很真诚,但像他这样的人,中国千千万万。他能火,是因为他恰好在这个时间点,被选中了。
看透这个底层逻辑,你就明白背后是什么在推动。还记得鸡排哥爆火前的背景是什么吗?是西贝老板贾国龙和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骂战。西贝明明用的是预存菜,却卖出现炒的高价,老板还摆出一副“顾客虐我千百遍”的姿态,骨子里却是对消费者的傲慢。这件事把餐饮行业的信任危机和阶级矛盾推到了顶点,网民的负面情绪达到了顶峰。
这时候,鸡排哥登场了。一个卖6元鸡排、坚持用新鲜鸡肉、油每天都换、对顾客无比尊重的小摊贩,简直就是对西贝这种傲慢资本的完美反击。他不是一场纯粹的流量机制下的爆火,而是被平台与某种力量联手推动的爆火。目的就是平息民众的愤怒,同时对那些割韭菜的餐饮品牌进行敲打:你看,一个底层小贩尚能如此真诚,你们这些大老板凭什么那么傲慢?
所以,鸡排哥不知道的是,他的火,并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时代情绪和舆论博弈下的运气。
平台和舆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平民偶像”?从怀化的理发师晓华,到山东的拉面哥,再到南京的手冲咖啡阿姨,江山代有网红出,各领风头三五天。在经济下行周期,日子越来越难的普通人,需要不断涌现的平民偶像来重拾信心。上层建筑和流量平台洞悉了这种民心所向,就顺水推舟地不断打造“平民幸运儿”,让你在“这个网红就是我身边人”的亲切感中,觉得这日子还有盼头。
这套叙事的本质,是鼓励一种“安全的奋斗模式”——埋头苦干,安于本分,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对现有结构没有任何威胁。你再看那些被平台压制的声音,他们教的是什么?是如何在规则里为个体争取利益最大化,是如何用最高效的商业模式去撬动杠杆。这种声音太危险了,如果所有人都去追求极致的效率,谁来干那些又苦又累的活?所以,必须压制一个,宣扬另一个。
这才是最结构性的悲哀。时代给了普通人一夜爆红的机会,却没有提供让他们将机会转化为结构性优势的土壤和认知。流量的狂欢过后,留给他们的往往是一地鸡毛。拉面哥现在怎么样了?潮水退去,以带货为主,四处游走。理发师晓华呢?早已回归正常,再无人头攒动的景象。去年的于文亮,靠“普通人”标签爆火,结果直播时一句“就是来圈钱的”人设崩塌。挖呀挖的黄老师,直播带货后争议不断,持续掉粉。
这些“素人网红”的宿命,几乎是注定的。他们背后没有专业机构支撑,面对泼天的流量手足无措,无论是内容创作、形象管理还是危机公关,都力不从心。最可怕的是,被流量选中,见识过顶流的风光,又被流量抛弃,跌落无人问津的清冷。这种落差,足以压垮一个普通人。
所以,我们凭什么不让鸡排哥赚钱?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他赚大钱,但他现在的模式,根本赚不到大钱。他被困在了“老实人”的道德绑架和“手工业”的物理极限里。他拒绝加盟,拒绝直播带货,拒绝在他摊位上给其他品牌打广告,甚至还怒怼黄牛。他捍卫的,是一种朴素的公平感。这值得尊重,但在商业上,这等同于放弃了所有能将流量变现的杠杆。
他有无数条更容易的路可走,涨价、加盟、卖预制菜、直播带货,每一条都能让他迅速将流量变现,但他偏偏选择了最笨、最累也是最堂堂正正的那一条。他赚的不是投机取巧的快钱,而是这个时代对“人间真诚”最直接的打赏。但这笔打赏,太微薄了。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大家都在为鸡排哥的真诚鼓掌,却没人告诉他,在这个时代,真诚是最不值钱的奢侈品,除非它能被打包、复制、卖出天价。而他,恰恰就是那个被摆在橱窗里,供人观赏的“真诚”本身。当流量的秃鹫将他围得水泄不通,榨干他最后一丝情绪价值后,便会呼啸而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看着他在油锅前累到麻木、被人群挤到窒息的脸,你还觉得这是个励志故事吗?
别傻了,这不过是又一出精心上演的、让普通人安于宿命的悲喜剧罢了。
热闹是他们的,而鸡排哥,什么都没有,除了满身的疲惫和一手滚油烫出的伤疤。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关注”我,记得“标星”哟!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