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元假照片撑起富贵梦,装腔产业链揭秘,反装腔者如何破局?

时尚媒体人樊小书,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做了个挺有意思的实验。

她痛下血本吃8千块一顿的饭,买3千块一束的花,上1分钟18块的马术课,甚至去看8千万的豪宅、坐私人飞机,从头到尾就想搞明白一个事:“装腔”这事儿,到底能不能经得起现实考验?

一开始我觉得这实验有点折腾,不就是拍几张好看的照片、装装有钱人吗?后来跟着她的经历看下来才发现,这背后藏着的门道和人心,可比想象中复杂多了。

樊小书的实验起点,是一组标价2488元的名媛照。

工作室藏在一个采光一般的小loft里,堆得满地都是亮闪闪的名牌裙子和包包,看着挺唬人。

可你仔细琢磨就知道,这些东西哪儿能是真的?一个真名牌包的价格,说不定能租下这房子两年。

但老板娘拍着胸脯保证,隔着照片没人能认出真假。

一起拍照的三个女孩,最大的02年出生,最小的居然是08年的,这年龄差让樊小书都挺震惊。

问起拍照的原因,两个女孩是做主播的,需要这些照片包装朋友圈;还有一个马上要去外地读大学,就想体验下“美美的自己”。

两天时间里,她们辗转四个场景:米其林餐厅、无边泳池、高尔夫球场和酒店套房。

拍照时的灯光特别讲究,难怪有钱人的照片总显得阳光明媚,原来都是灯光师的功劳。

摄影师也不光负责按快门,还得教大家摆姿势、找感觉,反复强调“笑得别太夸张,要优渥又随意”。

樊小书那几张高尔夫球照,拿杆的姿势都是现场速成的。

但镜头背后的滋味可不好受,一桌菜要等所有人拍完,几个小时过去早就冷透了才能吃上几口。

酒店套房的房卡有限,她们只能在楼梯间等着别人下来接,服务员带着怀疑的眼神反复询问,大家只能低头刷手机假装淡定。

本来以为这些照片拍出来会被疯狂转发,结果樊小书一张都没发。

朋友圈里都是熟人,你收入水平怎么样,大家心里门儿清。

突然变有钱,谁会信啊,只会琢磨这钱来路不正。

这话说得挺实在,装腔的核心其实自己心里门儿清是在“演”,但有些人好像真的入戏了。

樊小书把这次体验拍成视频发出去后很快火了,一起拍照的02后女孩居然找到她,要求下架视频。

樊小书压根没露对方的脸,拍摄前也提前说了,还请大家喝了饮料,这要求确实没道理。

可女孩不依不饶,列了一堆拍摄成本、差旅成本,说樊小书让她的钱“全白花了”。

只有一种情况会让她这么激动她真的把这些照片当成了构建谎言的工具,而樊小书的视频,刚好戳破了这个泡泡。

一番拉扯下来,樊小书发现这女孩的沟通技巧、施压话术,比自己这个有工作经验的人还老练。

无奈之下,她只能真的赔了“差旅费”。

后来才知道,女孩拍照时闲聊的个人信息,大概率也是编的,可当时一起聊天的人居然没发现任何破绽。

这就让人有点唏嘘了,真正的“装腔”玩家,可能从来就没“出戏”过。

名媛照工作室的老板说,很多客户都是回头客,拍了一次还会来第二次、第三次,甚至长期定期拍摄。

不知道她们是享受拍摄时公主般的待遇,还是真的在用照片搭建自己的“富贵世界”,但这个泡泡,显然需要不断续费才能维持。

装腔产业链:30元假照片撑起的富贵梦

樊小书后来又做了个尝试,从“展示面商家”那里买了所谓的“独家富贵素材”。

这些照片不露脸,拍的都是昂贵的食物、商品或者国外小众景点,号称是真有钱人实拍,而且只供一个人使用,不会撞图。

价格可不便宜,30多块钱一张,一组能用的朋友圈得4到6张,算下来差不多够一次短途旅行的车票钱了。

本来以为这些素材能蒙混过关,结果她拿给朋友圈里真正做时尚编辑的朋友鉴定,一下子就被批得一无是处。

“车的款式太老,包的价位落差太大,日料里的金枪鱼品质一般,狂拍海胆的行为本身就很掉价。”

朋友们的结论很直接,这些照片里可能只有一两张是真富人用真货拍的,剩下的大多是三百来块的日料自助、两百来块的京郊民宿拍出来的。

这么一看,这生意还真有点一本万利的意思,要是愿意,把名媛照摄影棚的东西二次翻拍,都能赚回差价。

这条视频很快就被举报下架了,樊小书猜测,举报人大概率就是卖照片的商家。

这时候才发现,这事儿早就不是一个人的简单体验了。

有一群人在悄悄推着大家去“装腔”,从名媛照工作室到朋友圈素材商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靠着收割大家的虚荣心赚钱。

其实想想也不奇怪,2020年上海就出过“名媛拼单”的事儿,女孩们AA拼酒店、拼下午茶、拼奢侈品,目的就是为了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

本来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现象,后来才发现,愿意为“虚假精致”买单的人,还真不少。

年轻人之所以执着于“装腔”,说白了还是社交焦虑在作祟。

看着别人在朋友圈晒出来的光鲜生活,难免会觉得自己落后了,总想通过包装自己,获得别人的认可。

可这种靠谎言堆砌的认可,到底能维持多久呢?

反装腔热潮:拆解虚假后回归真实

就在“装腔”产业链悄悄壮大的时候,“反装腔”的声音也慢慢冒了出来。

这两种潮流的博弈,其实从来就没停过。

樊小书做自媒体初期试过很多方向,上山做道士、聊容貌焦虑、讲衡水中学经历,可数据最好的,还是和“富人”标签沾边的名媛照系列。

这大概就是流量的潜规则,赤裸的财富永远是流量密码。

人们本能地关注、羡慕上一个阶层的生活,平台也愿意给这类内容流量,毕竟有欲望才会有消费。

但追得多了,大家也会疲惫,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这时候“反装腔”的内容就成了刚需。

网上有不少自媒体人专门做“反装腔”内容,有人拿着PPT逐字拆解约会软件上的自我介绍,把里面的水分扒得一干二净;有人主打“反差感”,用塑料雨布、垃圾袋拍时尚大片,就是想告诉大家,时尚没那么高贵;还有“破产千金”现身说法,坦诚以前买的奢侈品“就是丑”,变卖家产时才发现这些东西折价严重。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奢侈品店还开了“鉴定课”,教大家怎么分辨名牌包、珠宝的真假。

课程本来是给二手回收商家设计的,没想到有学员真的用学到的知识,识破了找自己投资的“富婆网红”用的都是假包,躲过了一劫。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装腔”和“反装腔”都没有那么戏剧化的使用场景。

可能在见客户想装得成功一点时,会打开“反装腔”教程检查自己的马脚;下班刷到“装腔”视频时,会圈出细节和朋友吐槽。

互联网上的华丽生活太多了,“反装腔”内容就像一种对冲,把那些虚假的泡沫一个个戳破。

当大家发现,所谓的“名媛照”不过是流水线作业,所谓的“富贵素材”可能只是几百块的日常,也就不会再为这些东西焦虑了。

甚至有网友看了樊小书的视频后,留言问名媛照在哪拍的,自己也想去体验下。

这种心态的转变挺有意思的,大家不再把“装腔”当成一种需要批判的行为,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普通的娱乐方式。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富人,哪有那么多好看的人,很多都是装的,你要是想,你也可以装。”

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反装腔的核心,不是反对精致,而是反对虚假。

我们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没必要通过谎言去包装自己。

樊小书曾经尝试联系那些卖富贵素材的真富人,想聊聊她们的真实生活。

她联系上一个年轻女孩,对方跟她讲了很多私人的烦恼,贩卖照片其实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情感缺失。

本来想把这次采访做成内容,可反复整理后,樊小书还是放弃了。

“我能理解她的痛苦是真实的,但如果说她只有钱没有爱,那很多既没钱也没爱的人,看了会怎么想?”确实,大家愿意接受的,往往是想象中的“富人”,觉得他们无忧无虑。

可现实是,不管有钱没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

后来有人问樊小书,能不能教大家怎么“装腔”,比如同学聚会、工作场合、见男友朋友这些场景。

樊小书的回答挺直接:“熟人都知道你什么样,装了有什么用?不熟的人影响不到你,装了又有什么意义?懂行的人你瞒不过,真拿着放大镜看你包真假的人,你也没必要和他相处啊。

这番话点醒了很多人,装腔游戏的真正通关方式,其实是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你可以拍一套假照片满足好奇心,也可以踏踏实实吃一顿麻辣烫;可以在喜欢的小事上花费时间,也可以在不喜欢的人面前随口编个故事。

关上门以后,最真实的只有你自己。

那些靠谎言堆砌的“向往生活”,终究抵不过真实的快乐。

与其花时间和金钱包装自己,不如接纳真实的样子,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毕竟,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时尚   富贵   产业链   照片   名媛   富人   真实   女孩   朋友圈   素材   视频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