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二手衣变时尚!《废土》纪录片,吉康巴秀破困局?

内罗毕吉康巴市场里,安东尼・恩乔罗格拿着相机来回跑,身边人围着他问个不停:“这个道具放哪?这边光线是不是更好?托尼,等我调个造型!”

这里是东非最大的二手服装市场,他和联合制片人莎莉・恩戈伊里正在筹备一场时装秀,今年五月刚有这想法时,他俩压根没敢想能成真。

“我再也不会让自己卷入这种事情了,”恩乔罗格咧嘴笑着说,手里还在帮模特整理衣角。

这场秀要拍进他们的纪录片《废土》里,讲的就是肯尼亚人怎么跟“米通巴”(斯瓦希里语里的二手服装)打交道,更要让大家看看,那些快成垃圾的衣服,还能有第二次生命。

有人亏了钱,有人把垃圾穿成了时尚

莎莉想做这部片子,最初是因为看着内罗毕河堵得难受。

“河边全是废弃的衣服和塑料,看着就揪心,”她说,“吉康巴是大多数米通巴的归宿,我想在这讲故事,既让大家看见问题,也让大家知道还有别的办法。”

片子里最让人印象深的是卢卡・瓦卡林迪的故事。

这个年轻姑娘在吉康巴开二手店,之前进口米通巴亏得厉害。

肯尼亚每年要进18.5万吨二手衣,可其中近四成因为破得没法穿,最后都堆去了垃圾场。

卢卡说,她之前进五件衣服,顶多能卖两件,剩下的只能扔,光一次就亏了。

本来想只靠卖二手衣谋生,但后来发现根本不行,卢卡干脆转了行,当造型师,改衣服。

“这些衣服不是不好,是没找对用法,”她在片子里说。

现在她的店不光卖二手衣,还帮人改衣服,甚至跟影视公司合作做戏服。

还有个叫大卫・基马尼的造型师,更把这事儿玩出了花。

他最早只是给自己改衣服穿,朋友见了都夸好看,后来帮哥们儿改,现在连艺术家、模特的造型都找他。

“我们就是把垃圾变成时尚,”大卫说这话时,手里正把一条破牛仔裤改成拼接裙。

这思路挺聪明的,不跟“进口二手衣”对着干,而是琢磨怎么让它变有用,既不浪费,还能赚钱。

《废土》的预告片开头,就是一堆堆没人要的米通巴,配着“伪装成慈善的垃圾山”这句话。

片子六月份要在内罗毕法国文化中心首映,到时候估计能让更多人看见,米通巴不只是垃圾。

改衣服能赚钱,可监管这事儿为啥这么难?

改造衣服不光能解决污染,还能帮人多赚钱。

吉康巴里跟着学改造的商贩,之前滞销的衣服现在也能用上,每个月能多赚点。

但问题也跟着来:光靠大家自己改,管不住那些本来就该扔的垃圾衣。

卢卡说,关键还是得有规矩管进口。

“要是总把破衣服混在好衣服里进来,我们再能改也没用,”她说,“得有新体系,控制住进来的衣服质量。”

安东尼和莎莉办那场时装秀,其实也是想推动这事。

他们特意请了法国大使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环境管理局的人来现场,就是想让这些能拍板的人亲眼看看,米通巴的问题有多急。

“我们想让他们动起来,制定点实在的规矩,”莎莉说。

可监管这事儿,肯尼亚自己说了不算。

之前肯尼亚想给进口米通巴加税,既能少进点垃圾衣,还能保护本地纺织业,结果美国不愿意了。

美国是肯尼亚米通巴的主要出口国,说加税就违反了贸易协定,还威胁要取消肯尼亚对美出口的免税待遇。

没办法,这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如此看来,肯尼亚要解决米通巴的问题,光靠老百姓自己改还不够,还得跟出口国谈明白规矩,让进来的衣服先过一遍“质量关”。

不然改得再勤快,也赶不上垃圾衣进来的速度。

现在吉康巴市场里,越来越多商贩开始学改衣服,偶尔还能看见有人穿着改好的衣服逛街。

安东尼和莎莉说,他们没想过要杜绝二手衣进口,毕竟很多人靠这个吃饭,而是想让“米通巴”不再变成垃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时尚   肯尼亚   二手   困局   纪录片   衣服   垃圾   安东尼   内罗毕   片子   大卫   造型   出口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