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半导体板块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寒武纪单日大涨8%,股价突破千元大关;兆易创新、澜起科技、北京君正集体走强;港股中芯国际放量上攻,士兰微、圣邦股份纷纷跟涨。
从消息面上来看,继闪迪率先宣布全线产品涨价超10%后,美光科技近日再度震动业界(市场反馈也是很强,股价直接跳空上行)
全面暂停DDR4、DDR5、LPDDR4/5等主流DRAM产品的对外报价,协议客户价格亦同步取消,暂停期暂定一周。
意味着这场由AI引爆的存储芯片大周期,正从“温和复苏”进入“结构性紧缺”的新阶段。
当下,存储产业的供需格局、技术路线与全球竞争版图或许正在发生基本面重塑。
直接看数据:
TrendForce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PC用DDR4合约价涨幅预计扩大至18%-23%,服务器DDR4涨幅达8%-13%。
NAND Flash合约价涨幅亦上修至5%-10%,第四季度有望进一步攀升至8%-13%。
这或许可以看出,这一轮上涨并非短期波动,而是源于底层需求结构的根本变化。
为什么增速这么快?
其实,真正的变量是AI。
一台标准AI训练服务器,需要640GB HBM + 4TB DDR5 + 128TB SSD。
这里面, 光是存储部分就接近整机成本的40%以上。
相比之下,传统企业服务器的内存通常只有几百GB,SSD也不过几TB。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每部署一台AI服务器,对存储芯片的需求是传统架构的数十倍。
而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阿里云、字节跳动……全球科技巨头正加速建AI数据中心。
结果就是:企业级SSD需求激增,DDR5供不应求,HBM产能被抢爆。
另外就是一辆L3级自动驾驶汽车,需要超过256GB的DRAM和1TB以上的NAND。
智能座舱、高精地图、OTA升级,每一项功能都在吞噬存储资源。而当前车规级存储芯片的交付周期普遍拉长至30周以上。。
有意思的是,这一轮涨价,并非因为产能不足,而是巨头们主动“控货”。
美光已正式向客户发出DDR4停产通知(EOL),未来2-3个季度将逐步停止消费级、PC及数据中心用DDR4出货。
产能全面转向DDR5、LPDDR5及HBM。三星、SK海力士也在缩减成熟制程DRAM产能,转投HBM3E和GDDR7。
为什么?因为利润率。
DDR5、LPDDR5、HBM这些先进制程产品,不仅单价高,毛利率也远超DDR4。
在AI和高端手机的拉动下,厂商宁愿牺牲短期出货量,也要把产能留给高价值产品。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奇特现象:市场一边喊缺货,一边原厂却在减产。
但这恰恰说明,行业已从“价格战”转向“产品升级”。
低容量的256Gb TLC晶圆因停产持续紧缺,LPDDR4x仍有涨价空间,这其实产业生命周期的自然更替。
海外巨头的产品收缩为中国存储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窗口期。
近年来,以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为代表的本土厂商在技术与产能上实现双重突破。
长江存储凭借Xtacking架构在192层及以上NAND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
长鑫存储自主研发的DDR5颗粒已通过英特尔平台认证,合肥晶合集成更实现12英寸晶圆厂DDR5模组量产,成本较国际大厂低15%-20%,性价比优势显著。
特别是在高端接口与模组领域,国产化也在加速推进,比如澜起科技作为全球DDR5内存接口芯片龙头,市占率超40%,主导JEDEC国际标准制定,其第五代DDR5芯片已送样客户,技术迭代速度领先同行。
江波龙推出适配国产CPU平台的PCIe 4.0/5.0 SSD,整合国际闪存资源与自研主控。
佰维存储发布全球首批96GB CXL内存模组与PCIe 5.0企业级SSD,切入AI数据中心供应链。
这方面来看,国内的国产化空间很很大的。
据Omdia预测,2025年全球DDR5市场规模将达620亿美元,中国厂商有望占据30%以上份额,全球市占率有望从不足5%提升至12%。
这一增长不仅是产能替代,更是从“低端填充”向“高端突破”的转型。
从整体上来看,这一轮存储行情,或是是一场由AI驱动、供需重构、国产化三重逻辑共振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