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下的父母,撑不起孩子挺立的人生


近日,河南中牟某中学一场所谓的“愧疚教育”活动引发轩然大波——家长跪成一排,学生蒙眼踩过父母脊背。现场哭声一片,场面“感人至深”,可这份感动背后,却是对尊严的践踏、对亲子关系的扭曲,更是对教育本质的严重误读。

父母跪下,孩子踩过。这一幕,怎么看都不像爱的传递,倒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道德审判”。组织者或许以为,让孩子亲身体验父母的“卑微”,就能唤醒他们的感恩之心。殊不知,真正的感恩,从不建立在羞辱之上。靠愧疚驱动的成长,如同在沙地上盖楼,看似拔地而起,实则根基全无。孩子踩下的每一步,或许都伴随着内心的战栗与不安:我是不是真的那么坏?我是不是欠了父母一辈子都还不清的债?这样的心理重负,非但不能激励人奋发,反而可能让人一生都活在“我不配”的阴影里。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场活动把父母的爱,异化成了一种“牺牲表演”。仿佛只有跪得更低、伤得更深,才能证明爱得够深。可父母的爱,本应是挺立的、温暖的、有力量的,而不是匍匐在地、任人踩踏的垫脚石。真正的榜样,不是教会孩子“我为你付出了多少”,而是“我可以活得多有尊严”。当父母在孩子面前主动放下脊梁,我们怎能指望孩子将来挺直腰杆做人?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独立、自信、有同理心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终日背负“愧疚包袱”的情感囚徒。靠眼泪和嘶喊换来的“顿悟”,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正持久的改变,源于理解,源于沟通,源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陪伴与引导。一个从不倾听孩子心声的家长,不会因为一次跪地就突然被理解;一个从未表达过爱意的孩子,也不会因为一次踩踏就突然学会感恩。教育不是行为艺术,不需要如此夸张的舞台效果。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震撼式教育”在一些学校和班级中早已不是新鲜事。动辄“感恩演讲”“痛哭大会”“亲子互动仪式”,场面宏大,情绪饱满,却往往缺乏心理学依据,忽视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被推上舞台,被迫在众人面前忏悔、道歉、拥抱,情绪被集体裹挟,私人情感被公开消费。这种“情感过山车”,对心理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可能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校方事后致歉,称活动由班级组织,学校未审批。这句轻飘飘的“不知情”,难以推卸全部责任。如果学校没有纵容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教育风气,如果教师没有迷信“一哭就改”的简单逻辑,这样的闹剧又怎会登上讲台?

我们不否认,当下部分青少年确实存在不懂感恩、漠视亲情的现象。但解决之道,绝不是以极端对抗极端。用卑微教感恩,用羞辱促成长,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真正的感恩教育,是让孩子在平视中学会尊重,在陪伴中学会体谅,在平等对话中学会爱。它应该是饭桌上的一句“爸妈辛苦了”,是放学后主动分担家务,是父母生病时递上的一杯温水——而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踩着至亲的脊背“走过”。

父母的爱,不该跪着表达;孩子的成长,也不该踩着父母的尊严前行。跪下的父母,撑不起孩子挺立的人生。唯有站着的爱,才能教会孩子如何真正地站立,如何有尊严地去爱,有力量地去活。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表演。它安静,深沉,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不是一声令下,全员跪地,踩踏成“感恩”的形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育儿   父母   孩子   人生   尊严   愧疚   脊背   心理   中牟   学校   情感   卑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