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晓得冬季要警惕脑血管意外,其实,炎夏也并非脑血管的安全季。当气温突破33℃时,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尤为突出。在酷暑与人为贪凉的双重夹击下,我们的血管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许多人未曾意识到,空调房的低温可能比户外高温更危险。当室内外温差超过7℃时,血管如同被反复揉搓的橡皮管——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空间,体表血管在数秒内急剧收缩,回心血量猛增导致血压飙升;再次进入高温环境时,血管又被迫急速扩张。这种剧烈波动对动脉硬化患者无疑是致命打击,临床常见老年患者因“空调直吹头部”诱发卒中。
此外,冷刺激可能带来“双重暴击”。第一重来自冷饮的甜蜜陷阱。贪饮冰水或吞食冰淇淋时,交感神经瞬间激活引发全身血管痉挛,胃肠道的局部御寒反应更会触发全身连锁效应——四肢血液加速回流增加心脏负荷,脑血流动力学紊乱风险陡增。第二重来自运动后的致命凉爽。游泳虽是夏季理想运动,但对顽固性高血压、药物难于控制者,冷水刺激可能诱发水中卒中。而运动后立即冲凉水澡,外周血管收缩导致的血压波动幅度可达30至50毫米汞柱,也可能诱发危险情况。
另外,炎炎夏日还要警惕一个沉默的血液“杀手”,就是脱水。夏季在高温环境下每小时的显性出汗量可达500毫升以上,而老年人对口渴感知迟钝,当出现口干时身体可能已缺水2%以上,此时血液浓缩如粘稠的糖浆,这就会带来两个主要麻烦:第一,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栓形成风险升高3至5倍;第二,低灌注状态使脑血管狭窄区域首当其冲,易出现分水岭区梗死。
我们都知道夏季饮食不当容易诱发腹泻,而腹泻导致的隐性脱水更危险。多次水样便可使血液黏度骤增,血容量减少,临床常见急性胃肠炎诱发脑梗死的案例,尤其在颅内外血管存在重度狭窄的患者。
怎么办?我们认为,对体温调节能力衰退的老人,当室温超过32℃或湿度超80%时,需要启动“主动防护模式”。
一是开启药物防线。夏季血压会“假性正常”,擅自停药将使清晨血压反跳性升高,脑出血风险倍增。二是启动补水策略。床头常备300毫升温水,夜间如厕后小口饮用,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三是开启环境监控。室内放置温湿度计,湿度超70%时开启空调除湿模式。
【相关链接】识别“热中风”黄金法则
高温环境下突发以下症状,需立即启动“FAST”评估法快速识别卒中。
F(Face,脸):观察是否能微笑,是否出现一侧面部无力或麻木?
A(Arm,手臂):能否顺利举起双臂,是否一臂无力或无法抬起?
S(Speech,语言):能流利对答吗?是否说话困难或言语含糊不清?
T(Time,时间):如果上述三项之中有一项存在,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非典型表现,比如突发的剧烈头痛、眩晕、眼前发黑、肢体麻木等,这些都是危险警报,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卒中发生后的4.5至6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期,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能最大程度减轻脑部损害,使致残率降低40%,而溶栓时间窗内每延迟1分钟,约增加190万脑细胞永久死亡。
冷热交替间的血管危机本质是人体调节极限的警报。当65岁以上老人居室温度突破32℃时,脑卒中风险将陡增40%。这个夏天,请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恒温,拒绝冰镇饮料的诱惑,让温水杯成为手边常伴。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恰是守护脑血管坚实的盾牌。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医生)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