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最新的业绩单,透着明显的“冰火两重天”。
美国门店拼尽全力才止住连续六个季度的下滑,勉强实现零增长;中国市场却一路高歌,一年就净新增415家店,总数突破8011家。
如今连不少县城的商圈,都能见到它的绿色招牌——中国消费者,正成这家巨头的“稳压器”。

说真的,星巴克这一年半过得那叫一个焦头烂额。
疫情刚过,美国那边的成本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冲,房租涨、水电涨,最要命的是人工。咖啡师时薪从15美元飙到17美元,还没人愿意干,不少门店都得贴“急招”海报。
更糟的是,消费者也不买账了。
以前大家把星巴克当“打工人续命水”,再贵都咬牙买;现在通胀一来,钱包一紧,都开始算小账了:“38块买杯拿铁,不如15块买杯平价咖啡,味道差不了多少。”
外卖平台上的即饮咖啡、便利店的现磨咖啡,都在抢它的生意,硬生生把星巴克的“刚需”属性,熬成了“偶尔解馋的轻奢品”。
2023年新CEO尼科尔上台后,直接玩起了“刮骨疗毒”。
先是砍了2000个总部岗位,把那些天天坐办公室的“闲人”全请走;接着关掉627家不赚钱的店,九成以上都在北美。这些店要么位置偏,要么天天赔钱,关了比开着省心。
省下来的钱,全砸到了刀刃上:给门店员工做培训,让点单更快、做咖啡更熟练;把老店翻新,加了不少外带窗口,不用进店就能取餐。
说白了,就是从以前“卖小资情怀”的社交空间,改成“高效赚钱”的快消店。
效果确实肉眼可见。
第四财季进账96亿美元,比去年多了5%,比分析师预测的还高。
但有个坑得提一嘴:调整后每股收益才52美分,没达到预期的56美分;纯利润更是惨不忍睹,直接暴跌85%,只剩1.33亿美元。
公司解释说,关店裁人的违约金、翻新门店的费用,暂时把利润拖下水了。

我跟你讲,星巴克能活过来,中国消费者绝对是最大的功臣。
刚出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数据里,中国市场的表现堪称“六边形战士”。进账8.316亿美元,比去年涨了6%,这已经是连续四个季度增长了,跟美国市场的“零增长”比起来,简直是降维打击。
最牛的是门店扩张的速度,跟开了加速器似的。这一年净新增415家店,总数直接冲到8011家,连那些以前没去过的县级市场都覆盖了47个。
现在不光是一线城市的商场里有星巴克,不少小县城的中心商圈,都能看到那个绿色的标志。会员数更是疯涨,星享俱乐部的活跃会员突破2550万,创了历史新高。
为啥中国人这么买账?因为星巴克终于放下了“洋品牌”的架子,开始接地气了。以前光卖咖啡,现在早餐三明治、中式茶拿铁轮番上,味道不输路边的早餐店。
它还学会了“抱大腿”,跟东方航空搞合作,两边的会员能互相换权益;在写字楼里推“企业团餐”,给公司做咖啡套餐,一下就能卖几十上百杯。
以前大家去星巴克是为了拍个照发朋友圈,现在是真的把它当成了早餐店、办公点,刚需属性又捡回来了。
当然也有小套路,虽然核心饮品没涨价,但客单价悄悄降了7%,换来的是交易量涨了9%。
简单说就是:以前一天卖100杯,每杯赚10块;现在一天卖109杯,每杯赚9块,总利润反而更高了。
这波算盘打得,隔着屏幕都能听见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市场的“零增长”其实是虚的。数据显示,交易量其实降了1%,全靠客单价涨1%才勉强稳住。这说明美国人还是觉得星巴克贵,能不买就不买。
更头疼的是劳资矛盾,10月份的时候,650家门店的咖啡师集体罢工,举着牌子喊“时薪要涨到23美元”,直接把股价砸跌了9%。
不过最近有了转机,星巴克终于服软,跟代表1万多名咖啡师的工会谈拢了,双方都撤了诉讼,还请了调解人重新商量工资的事。
这步走对了,要是真把咖啡师惹急了,门店全停摆,那才是真的完蛋。
尼科尔也给美国市场开了“药方”:搞“绿围裙服务模式”,用大数据算着客流排人手,高峰的时候别让顾客排队超过5分钟;
开那种小而快的新型门店,不用大空间,主打外带和外卖,建店成本能省一半;9月底刚上的高蛋白系列饮品,就是盯着美国人爱健康的需求做的,一杯里加了双倍蛋白,卖得还不错。
他的目标很明确:让80%的直营门店,出餐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但这些都不如中国市场来得实在,所以星巴克现在把宝全押在中国了。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找中国合伙人”,就是最明显的信号。潜在交易估值超过100亿美元,博裕资本已经成了头号候选方。
但星巴克精着呢,只卖部分股权,自己肯定保留重要股份。它可不想丢了这棵摇钱树。咱们都明白,找本土资本合作,好处一箩筐。
本土资本懂中国市场,知道哪个县城的商场人多,怎么跟美团、饿了么谈合作,怎么跟瑞幸、库迪打价格战。
星巴克出品牌和技术,本土资本出渠道和资源,联手把门店从8000家冲到2万家,不是没可能。当然资本市场还在观望,毕竟星巴克今年股价已经跌了8%,比同期的标普餐饮子指数差远了。
投资者都在等明年1月的投资者日,尼科尔要是能拿出实打实的中国扩张计划和利润提升方案,股价肯定能反弹。
对了,2026财年的大方向也定了:翻新1000家老门店,搞“未来咖啡店”原型,里面全是自动化设备,点单、取餐都不用人工;APP和会员体系也要升级,以后用手机点单能直接选“自定义糖度”“杯套样式”,更懂年轻人的心思。
全球目标更是远大,2030年要开到5.5万家店,印度、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都是重点,但核心还是中国。

星巴克这波“续命”,说白了就是靠中国市场救场,靠自己狠下心“减肥”。以前它是高高在上的“咖啡贵族”,现在终于明白,再大的牌子也得接地气。
但别高兴太早,美国的劳资问题是颗定时炸弹,中国市场还有瑞幸、库迪虎视眈眈。它现在的成绩,只是“止血”不是“痊愈”。
以后能不能真的翻身,不看财报上的数字好不好看,就看咱们普通人愿不愿意天天为它买单。毕竟咖啡这东西,好喝、不贵、方便,才是硬道理。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