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深圳坪山的时光褶皱里,藏着这样一些动人的地名密码——石井街道斑驳的古井绳痕刻录着客家人三百年的生活印记,“对面喊”村那声穿越溪流的“食饭咯”呼唤仍在山间回荡,南洋风骨的南中学堂续写着百年书声。让我们跟随地名的指引,触摸那些仍在跳动的历史脉搏。
石井街道
晨光熹微时,石井街道那口三百岁的古井最先醒来。青石井沿上十八道深浅不一的绳痕,记录着客家人“朝晨打水煮茶,暗晡洗衣话家常”的轮回。而今虽不再汲水,但井台边“食朝未”的问候仍在此起彼伏——这口润泽过数十代人的“石头井”,正用斑驳的苔痕讲述坪山最古老的岁月印记。
*注:暗晡(bū),客家方言指傍晚
“食朝未”(“食朝”,客家话指早餐)
对面喊村
康熙初年的某个黄昏,田心老围的炊烟袅袅升起。许氏先祖放下开荒的锄头,隔着潺潺溪流,听见对岸传来悠长的呼唤:“食——饭——咯”。这声用客家话喊出的家常,从此在坪山大地生根发芽,化作深圳最富烟火气的地名。
对面喊村主要有许姓、陈姓两大姓氏。该村始建于清朝初期,因许氏祖先入赘叶氏家族后在此定居生活而形成村落。据传以前许氏先祖在田心老围(今新联村)居住,许氏先祖到今对面喊所在地开垦土地建房,家人在田心老围喊其回来吃饭,久而久之便称新建村落为对面喊村。
而今炊烟散尽的古村里,砖缝间野草蔓生如时光絮语。但那些悬过新灯的房梁、刻着南洋船号的石阶,仍在群山怀抱中默默吟诵——关于生存与迁徙,关于坚守与远行,关于一个村落用三百年写就的岭南史诗。
︾︾︾
村东巍峨的田头山如翠屏矗立,村北石溪河款款而过,头陂公园的碧波为这方水土缀上灵动的眸。此间居民血脉里流淌着占米族群与客家民系的古老记忆,许氏拓荒者的坚韧与陈姓客家人的智慧,在斑驳墙垣上凝结成双生年轮。村巷间至今飘荡着客家方言与占米话的古老韵律,那是岭南大地未曾断绝的文化基因。
田头山
石溪河谷
头陂公园
南/中/学/堂
︾︾︾
矗立在村口的南中学堂亦有自己的故事
清末民初,对面喊村和相邻的树山背村两村都各有一所学校,分别为秀南小学和培中小学,却都已年久失修。彼时许让成(香港第一代酒店大王)以商贾之身执笔,蘸着乡愁写下联校倡议,香港华侨许其卓亦携着南洋海风的图纸归来,慷慨赠予六七亩风华正茂的坡地。1931年,两村斑驳的校名在时光里熔铸成“南中学校”,如同将“秀南”的墨迹与“培中”的朱砂调和,诞生了这座中西合璧的时空对话体。
如今这座白墙黑瓦的南洋殿堂,飞檐雕柱间仍栖着客家土梁的魂魄,三合土墙垣默诵着三合院落的古老箴言。2017年,坪山区选取南中学堂作为试点,通过加固修缮,恢复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注入图书阅览、美术创作、学术交流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让这座80多年的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让百年书声在混凝土森林里续写新的传奇。
【探访指南】
⏰ 推荐时段:晴日傍晚(17:00-18:30)
推荐拍照打卡点:石溪河谷—南中学堂—对面喊村
﹀
﹀
﹀
“最好的乡愁,是穿过三百年风雨,仍能听见祖辈喊你回家吃饭的温度。”这个初夏,来坪山对话时空——在四水归池的涟漪里,找回城市失落的应答本能。
内容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坪山管理局
编辑:严德帅
责任编辑:邓旗舟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