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学第一课把课堂“搬”到田园 用爱和鼓励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9月1日,全国中小学迎来开学季,平坝区特殊教育学校的10余名残障学生走进城郊音乐户外餐厅与农耕区,开启了一堂融合感官体验与劳动实践的开学第一课,他们在悠扬旋律与自然气息中,亲手体验采摘、辨识农作物,用触觉、视觉与嗅觉,感受农耕文化的温度。




上午9点,学生们在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进听香音乐户外餐厅专属的“农耕体验区”。在采摘区,孩子们参与了蔬菜采摘活动。面对挂满枝头的紫色茄子、红彤彤的辣椒和带刺的黄瓜,孩子们眼中满是好奇与兴奋。工作人员耐心示范采摘技巧,手把手教学生辨别蔬果成熟度。进入玉米地后,农耕指导员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了玉米的基本知识和采摘技巧。对于许多听障学生而言,视觉化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更快地理解了要领;而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老师们则采用一步一示范、手把手教学的方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能和孩子一起参与这样特别的开学第一课,我觉得特别好,不仅让他接触了自然、体验了劳动,也让我们家长看到了特殊孩子的世界里同样能充满丰富的感知。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帮助孩子们打开不一样的视野。”平坝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长李先美说。



当天上午,农耕区的工作人员早早做好准备,为学生们搭建了安全、便捷的体验通道。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了水稻的生长周期、从种子到米饭的全过程。针对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听障、视障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来理解水稻的结构。

“今天开学第一课,我们学习了摘玉米、摘茄子、摘辣椒,还认识了水稻的生长过程,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对这节课印象深刻。”平坝区特殊教育学校心语班学生何嘉诚表示。




在动物体验区,孩子们手持饲料,小心翼翼地将饲料投喂给小羊、小鸡等小动物,亲身感受“小小饲养员”的快乐,在与动物的互动中收获成长。在体验了饲养小动物的乐趣后,学生们又迎来了另一项传统手工艺的挑战——打糍粑。孩子们轮流上阵,抡槌捶打,糯米在反复捶捣中渐渐变得黏软。打糍粑的过程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肢体协调与力量,更让他们在分工中学会协作,感受“一起做事”的温暖。



茶艺体验区飘来阵阵茶香。孩子们在茶艺师的耐心指导下,学习烫杯、投茶、冲泡的过程,专注的神情中透露着平静与愉悦。一套流程下来,他们为自己和老师奉上了亲手泡制的第一杯茶。

“特别开心今天迎来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把他们的开学第一课搬到听香餐厅还有我们的关厢农耕区。他们走出了课堂,用手、用身体来感受农作物真实的状态。他们刚刚在我们农田里面采摘果实的时候,眼睛里面都是带着光的,然后听到音乐的时候,他们的手也会跟着节奏一起舞动。这些对他们来说是特别好的体验,因为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不仅是用耳朵来听,还可以用手摸,可以用眼睛看。未来,我们想多举办这样的公益活动,给他们更多地看到这个世界的窗口,也让大家更多地关注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平坝区听香花园音乐餐厅负责人孔彦戈说。



残障儿童作为特殊群体,面临着诸多生活挑战和教育难题。近年来,平坝区特殊教育学校把劳动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劳动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将“大自然课堂”与劳动育人相结合,让“泥土”味充盈育人全过程,将劳动的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学生的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带孩子们进行体验农耕文化,就是想让他们亲近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一开始孩子们总是“状况百出”,但是慢慢的,他们学会了合作。所以说,对特殊学校学生来说,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体验”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以往的开学第一课多在教室开展,此次将课堂搬到户外,结合农耕文化与音乐的元素,既能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也能通过触觉、听觉的多重刺激,帮他们更好地感知世界。能更好地进行社会适应,为学生以后走出学校,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平坝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导主任金驰说。

来源:平坝区融媒体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育儿   特殊教育   田园   课堂   翅膀   天使   学校   农耕   学生   水稻   工作人员   餐厅   音乐   自然   糍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