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印度在全球投资领域犹如一块“潜力股”的磁石,以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响亮的政策口号,吸引着众多跨国企业的目光。
然而当企业真正涉足这片土地时,却如同陷入泥沼,艰难前行,对此美国媒体的一针见血,揭示了印度市场的真相,这里并非赚钱的乐土,而是规则的迷宫、节奏的乱局,尤其当企业想要退出时,更是难上加难。
最近,印度一个官方智库突然吹了阵暖风,提议允许中国资本在不经过政府审批的情况下,直接持有印度公司最高24%的股份。
这个消息一出来,外界立刻开始解读,说这是印度在释放善意,想把已经跑掉的中国投资再给请回来。
毕竟口嫌体正直,印度政府多个部门,包括总理办公室和财政部,都在正儿八经地审议这个提议。他们甚至还在考虑,要不要给所有外国直接投资都开点绿灯。
但这个信号,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子拧巴,毕竟就在这阵“暖风”吹来之前,印度的外资环境已经冷到冰点了。
数据不会骗人,过去四年,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额,就像坐了滑梯一样,从32亿美元直接俯冲到不足0.8亿美元,跌幅高达97.5%。
别以为这只是针对中国,实际上是一场无差别攻击,美国、欧盟、日本这些经济体,对印度的投资额同样暴跌了95%以上。
更吓人的是整体数据,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额,同比暴跌了整整98%,预计在2024到2025这个财年,印度能吸引到的外资总额,可能只有区区3亿多美元。
想想在四年前,这个数字可是惊人的439亿美元,从天堂到地狱,也不过如此,所以现在再来看,这个矛盾就出来了。
一边是外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逃离,另一边,印度又摆出一副“欢迎回来”的姿态,这到底是在演哪一出?这个答案或许很简单:不是他们想通了,而是真的撑不住了。
外资一跑,产业立马出问题,手机市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中国的供应链企业一走,印度本土品牌又扶不上墙,结果就是手机整体价格硬生生涨了三成。
这种前脚赶人、后脚请人的操作,恰恰暴露了印度引资模式背后那个深刻的、结构性的悖论。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入口处鲜花掌声,引你入局,但进去之后,才发现处处是陷阱,出口早已被堵死。
想进入印度市场,首先得通过一道叫做“审批”的鬼门关,这可不是简单的填几张表,而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豪赌,赌赢了才能拿到入场券。
这里的官僚主义,能把最有耐心的人逼疯,企业要面对的,是联邦和地方邦政府两套完全不同的审批流程,两边还经常职能重叠,互相掣肘,一个皮球能踢上好几个月,一个项目卡在某个环节动弹不得,是家常便饭。
如果是中国企业,那难度还得再加几个等级,自2020年边境冲突之后,所谓的“国家安全”审查就成了一把悬在所有中资头上的利剑。
比亚迪和上汽集团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车投资项目,就是在审批这个环节被硬生生卡住,动弹不得。
可审批难就算了,连最基本的人员往来都成了问题,针对中国公民的签证政策,说变就变,毫无征兆,旅游签证一度直接停发。
而工作和商务签证的申请材料,繁琐复杂到令人发指,审批周期更是没谱,短则三五个月,长的能拖上一年多,甚至15个月。
这哪里是欢迎你来投资,分明是在用实际行动劝退,甚至就算你运气好,闯过了重重关卡,拿到了审批,也别高兴得太早,印度政府的承诺,有时候比纸还薄。
富士康的教训就足够深刻,这家苹果公司的主要供应商,本来计划和印度合作,砸下195亿美元建一座芯片工厂,这可是个能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大项目。
结果印度政府承诺的补贴,拖了一年多都没兑现,甚至直到最后,富士康忍无可忍,在2023年直接撕毁协议,不玩了。
连富士康这种量级的全球巨头,都会被如此戏耍,这清楚地表明,在印度,拿到准入许可,仅仅是迷宫的第一道门。
如果以为在印度做生意,最大的困难只是赚钱不易,那就太天真了,这个迷宫最致命的设计,在于它的“出口”几乎是封死的,它通过各种行政和金融手段,将你的利润和本金,像铁桶一样牢牢地困在印度境内。
“请神容易送神难”,这句话在印度被演绎到了极致,美国通用汽车,2017年就宣布停止在印度销售汽车,但直到2024年,才算是基本完成了退出程序。整整七年,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就这么被活活拖住了。
这绝非个例,数据显示,在印度,想彻底关闭一家工厂,平均需要耗时4.3年,作为对比,在新加坡这个过程只需要1年,在德国也只要15个月。
至于为什么这么慢,那是因为总有政治人物不希望看到外资撤离的负面新闻,他们会主动设置各种障碍,让你走不了。
这些案例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印度市场的真实面貌,看似“开放”的大门,实则暗藏玄机,企业进入易,全身而退却需历经重重磨难。
政策的多变、法律的纠纷、地方政府的干预,交织成一张复杂而坚韧的网,将企业困于其中,使其面对的不仅仅是商业竞争,更是政治与制度的严峻挑战,且这种局面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难题。
而这一切,最终导致了一个在外企圈子里普遍流传的现象,“印度赚钱印度花”,这不是因为企业家们多么热爱印度,想要在这里再投资,而是因为钱根本就出不去,他们被迫将资金留在印度,进行一些自己都未必情愿的再投资。
这个“进门容易出门难”的资本闭环,才是印度营商环境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它不是让你亏钱,而是让你连离场的权利都没有,你的资本,成了这个国家的人质。
从中美俄接连栽跟头,到印度转而吸引中企,这一系列变化折射出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复杂心态与现实困境,一方面,印度希望借助大国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保护主义与战略摇摆的束缚。
未来,印度若能调整合作策略,营造更友好的外资环境,有望吸引更多中企参与其经济建设,若政策再次反复,则可能错失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剧外资对印度市场的不信任。
这一过程,不仅影响着印度自身经济发展,也将对中美俄与印度的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美媒:在印度办厂难,关厂更难》——环球时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4112629923057272&wfr=spider&for=pc《美媒吐槽:在印度做生意难,脱身更难》——观察者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4126778567601145&wfr=spider&for=pc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