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老友周谷城畅言,称不想当主席,周谷城劝告:那怕是不好

1960年代,为了探望徐特立,周谷城离开上海,前往北京。谈到当时的情况,周谷城叹了口气:“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另一句话应该是:“成功也有可能是成功的母亲。”

徐特立拍案而起,“说得对,有成功必有失败,周谷城接着说:“那毛主席能不能例外呢?”

徐特立义正严肃地说:“没有人可以例外。”没有人是完美的,失败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好,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徐特立身为毛泽东的老师,当然可以训斥毛泽东,但周谷城是谁?如何评价毛泽东?

同毛主席情谊

根据李春元先生的记忆,周谷城在课堂上常常引文入密,并且经常把他的研究成果与当下的形势相结合。

在他做助教的时候,李春元经常给他带一张地图,周老对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每一个人名、每一个地名的翻译,都是如数家珍,用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声音,娓娓道来,把每一位听众都吸引住了。

周老关于毛泽东的记忆,自然是一道历史盛宴不可或缺的“佐料”。

毛泽东和周谷城虽然是同乡,但从1921年周谷城返回长沙省立一师开始,他们就认识了。

当时,毛泽东是一师师范的主事,毛泽东经常会在晚饭后到周谷城的住所,和他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周谷城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看了很多关于共产主义的小册子,又看了中国最早共产党员毛泽东,两人有说不完的话。

有一次,毛泽东在周谷城看见一本《资本论》的英文译本,就开玩笑地问道:“看看这个,你也不怕出问题?

周谷城理直气壮地说:“应该不会出什么事吧?”

周谷城在1926年用残余价值理论撰写了两篇关于粮食问题的论文,不料却埋下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宁汉分治后,湖南反动派拿周谷城的那篇文章来对付他。

幸好这时周谷城已经抵达上海。这一事件提醒周谷城,毛泽东在1921年曾说过一句“玩笑话”,他也很佩服这位伟人的远见卓识。

周谷城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加入了“农民讲习所”、“农民协会”,尽到了知识分子的职责与良知。

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周谷城从武汉逃往上海,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和毛泽东有过任何接触。

十八年后,抗日战争胜利,两人又见面了。

这十八年来,两人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书信往来不断,为革命奋斗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过。

周谷城是1932年在暨南大学上海任一名教授时,他就开始了《中国通史》的教学工作,并积极投身于爱国主义活动。

他在教学之余,以完成《中国通史》的上下两卷,以求在思想上站稳自己的立场,使人民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是一部充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著作,它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国民党会禁止这部小说,甚至让周谷城停课的原因。

国民党可以停止周谷城手上的工作,但不能阻止他的思想发展,然后他就把眼光转向了世界历史。

他为中国人寻找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寻找更好的发展模式,编纂《世界通史》。

该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68年,在中共第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主席仍然对此书念念不忘。

周谷城的“《世界通史》还没完成呢,得让他继续写点东西才行……”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周谷城和毛主席这两位至交好友,

在1927年至1945年的这段时间里,虽然身在异地,但他们的救国之心,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

再见

一九四六年,他更和潘振亚等人发起「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这就是著名的「大教联」,其中不少人都被上海警备司令部列入「黑名单」。

不过,周谷城并没有退缩,而是一直站在共产党这边,周谷城等人,因为经常发表亲党的言论,被国民党逮捕,一直到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才被放出来。

而且,在被抓的过程中,他们也没有求饶,而是继续在监狱里学习,这就是他们的性格。

十八年后,在重庆谈判的时候,他们又一次相遇了。周谷城在重庆看到《大公报》上刊登的《毛泽东先生来了》的大字,才知道是中苏文化会的会长孙科要为毛泽东举行一次研讨会。

所以,周谷城在离会议开始还有几分钟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朝他走来,他穿着一件蓝色的衬衫,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手里拄着一根拐杖,正是毛泽东。

周谷城走上前,和他握手,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毛泽东开口了:“你是周谷城先生吧?

“是的。”周谷城的声音有些颤抖,他确实很兴奋,因为他终于再次看到了毛润之。

毛泽东慢慢地抬起胳膊,在半空中比划了一下,操着一口陕西腔的湖南方言:“十八年啦!”

毛泽东动情地说着,周谷城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润之先生,你以前的胃病好了没有?”

周谷城对毛泽东的遗体仍然念念不忘。毛泽东哈哈一笑,又恢复了他那副领导人的风趣:“我这人,生来命苦。在家里有粮,也会有病;带着枪进山做土匪,病就好了。”

众人哄笑。或许,只有细心的人,才能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毛泽东对他这个湖南的老朋友实在是太喜爱了,解放以后他到上海,经常邀请周谷城叙谈;

周谷城来北京的时候,毛泽东还没忘记邀请他到中南海,两人天南地北,地聊了几句。午饭的时候,大家都在周谷城一起吃午饭。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是把五谷杂粮加到米饭里,周谷城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三色饭”。

二日以后,周谷城带着徐冰,翦伯赞,邓初民等十来个人,又去张治中公馆探望毛泽东,其间,毛泽东又一次把复员的事情讲给他们听,讲得很有道理,周谷城听了也很感动。

周谷城跟毛泽东道别后,便带头退伍,按照他的建议返回上海,在反美蒋的战斗中投入了自己的力量。

他一回上海,就与许多进步人士一起,在上海大学里,以聚餐、座谈等方式,举行反美、反蒋的运动,一些教授也加入了游行,举行了罢教运动。

辩论

在这一次的学术大辩论中,周谷城和当时文化界的一位姚先生展开了“唇枪舌战”。

当时有位姓姚的领导,在文学界,是一种“疯魔式”的写作风格,一根棍子,就能打倒七八个读书人,在文学界,他是个狂人,是文艺界最顶尖的人物。

周谷城在学识上,几乎是固执的,他不畏惧权威,也不畏惧批评。

在这次文艺界“时代精神”大辩论中,中国不少文艺工作者,本着「我上我也可以」的宗旨,纷纷踊跃参与,纷纷撰文,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周谷城那篇《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

不过,很多人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不是真的“开炮”,持反对意见的人占了大多数。

不过,周谷城遇到的那位姚姓领导,他觉得周谷城是个“偏激的人,是个很危险的人”,还和周谷城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副不把周谷城说服誓不罢休的样子。

眼见事态越闹越大,几乎要发展成中国文坛的一场大论战,周谷城一位友人站出来,把“周谷城”的那篇文章,以及那位姚先生的那篇文章,都集中到了一起,做成了一本文集,还亲手写了一篇序言。

前言上写道:“此二文,一为姚批周,一为周批姚,皆为文学议论之事,皆可读之……此二文并无艰深之处,孰对孰错,读者自有定论。”

这一篇文章出来,大家一看这篇前言,一看是谁写的,就很识趣地闭上了嘴巴,不去议论了,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的前言,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也很客观,但熟悉毛主席的人,都会明白,毛主席跟周谷城,是很多年前就认识的老朋友了。

毛主席在这段话里,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回避对与错,但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

要知道,周谷城和毛主席的交情,可以说是“旷世友谊”。

关心

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到北京拜访周谷城,并请他去中南海一叙。

其间,毛主席与周谷城一同前往中南海的大泳池,在那里,人们看到了他的身影。毛主席望着深潭,问道:“你会游么?”

周谷城答道:“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在河里、水塘里游泳,这一次,我不敢保证自己还能不能游泳。”

毛主席听到周谷城的答复,想让他去试试。

毛主席带着周谷城去了游泳馆。毛主席和周谷城都在浅水区,毛主席已经下到了深水区。

毛主席见周谷城已经游到了浅水区,就把他叫到了深水区。

周谷城听了毛主席的问候,带着一种哲人般的幽默说道:“我不能把事情简单化,也不能从浅到深。”

毛主席听到周谷城的话,哈哈大笑。

毛主席与周谷城不但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且对他的历史教育也很关注。毛泽东曾在上海把三十多位上海的学者、专家和教授都叫到上海展览馆戏院下面的西厅里开会。

周谷城的人,这次来的比较迟。他远远地向毛泽东敬了个礼,然后就在门口的墙壁旁坐下。

毛泽东看见他走过来,挥手示意他过来。周谷城挪了挪位置,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但毛主席仍然在召唤着他,他只好穿过一排排的椅子,坐在毛主席的旁边。

这时,旁边的陈毅副总理对毛主席说:“这位就是周谷城先生吧。”毛泽东马上回答:“老朋友了。

接着,毛主席又对周谷城说:“你还在复旦吧,如今你的身子能不能受得了?”周谷城说,“现在还在复旦读书,的身体也还不错,就是书本不好教,特别是解放以后不好教。”

毛主席说:“要循序渐进,这是一个过程,书本上的东西是可以学到的,”他又说,“资料怎么样,是从地下挖出来的?”

周谷城表示,「我在教授世界历史时,只是在外国书籍中寻找资料作为参照,并不经常使用其它资料。」

作为一国领袖,毛主席公务繁忙,还对他教授历史这件事情非常关注,这让他非常感动。

后来,与他一起出席研讨会的方令孺,一见周谷城就十分艳羡地说:「周先生可真有福气,主席对您的教育也很上心,您可要慢慢来呀!」

周谷城受到毛主席的悉心培养,他在90多岁的时候,仍然在教授他的博士生。

一九五七年四月,周谷城来到北京,出席人大会议。毛泽东在四月十一日邀请他到中南海。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公交车直接驶入了新华门。

两人在泳池边聊了几句,就一起去了丰泽园。

谈话间,毛主席对周谷城说:「北京的教育界、学界,跟您谈得来的,都是哪位?」。周谷城说,他跟冯友兰,金岳霖,郑昕这些人,都是熟识的。

一进屋,毛泽东就同他们握了手,聊了几句。然后,他就谆谆善诱地讲他的革命实践,从陈独秀讲到王明,再由五四运动讲到解放战争,

在开饭之前,毛泽东开玩笑地说:“今天,我请客,周谷城,你来吧。”

有一天,毛泽东对周谷城说:「我不想做主席啦。」周谷城一怔,不知道主席是在跟自己说话,还是在跟自己说话,所以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毛泽东随即又补充道:“有些人说,我可以专心于研究党务,引导国家,引导国际,你看如何?”周谷城不知如何作答,顿了顿,才说:“这样不太好!”

毛泽东马上又问:“为什么?”毛泽东被周谷城这么一说,顿时哑口无言,两个人就这么干坐着,谁也不说话。

良久,毛泽东才叹了口气,说道:“这个主意是我提出来的,但您不同意。”

这番谈话令周谷城回到家中仍辗转反侧,不知毛泽东对他这个答案有没有接受。过了很久,他才说:“我讲的话,担心主席可能会听进去。”

毛主席于一九六五年抵达上海。在此期间,周谷城应邀会见了毛主席。毛主席跟周谷城就哲学、旧诗进行了一次长谈,两人相谈甚欢。

只是,周谷城万万没想到,这一次会面,却是他与毛主席再无相见之日。

毛主席于一九六五年抵达上海。在此期间,周谷城应邀会见了毛主席。毛主席跟周谷城就哲学、旧诗进行了一次长谈,两人相谈甚欢。

只是,周谷城万万没想到,这一次见面,却是他与毛主席最后一面。

参考资料:

周谷城_“一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作者:朱江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谷城   中南海   旧诗   主席   历史   湖南   劝告   国民党   老友   上海   北京   教授   不好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