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这事儿不仅让全国震动,也给东北的局势扔下了一颗大炸弹。张作霖一死,奉系军阀的权力格局立马就变了样儿,他的儿子张学良接了老爹的班,成了东北的新掌门人。可这权力交接哪有那么顺利,奉系内部的矛盾很快就冒头了,尤其是张学良跟杨宇霆之间的那点事儿,成了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杨宇霆,字凌阁,1885年出生在辽宁法库县,算是奉系军阀里的大咖。他早年跑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念书,学成回来后就投奔了奉系。张作霖特别看重他,把他提拔成了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还管着东三省兵工厂这些要紧的地盘。杨宇霆脑子活,军事上有点子,帮奉系打了不少硬仗,功劳不小,地位也水涨船高,成了张作霖手下的二号人物。
不过,这家伙的资历和影响力也给张学良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张学良虽然是张作霖的亲儿子,但年纪轻,根基浅,跟杨宇霆这种老江湖比起来,威望差了一大截。杨宇霆手里攥着兵权和资源,张学良心里能不犯嘀咕吗?再加上张作霖死了以后,杨宇霆有点端老资格的架势,对张学良不太客气,经常直呼其名,还时不时冷嘲热讽。这让张学良觉得自己这个新老大的位置坐得不稳当。
张作霖一死,奉系内部的气氛就紧张起来了。杨宇霆的处境也变得微妙,不少人觉得他这么功高盖主,早晚得惹祸上身。于是,好多人开始劝他赶紧出国避避风头。
先是他老婆杨张秀山。这位夫人看得很清楚,老帅没了,杨宇霆功劳太大,容易让人眼红。她好几次劝他,说法国那边都表示欢迎了,不如先出去待一阵子,等东北这边局势稳了再回来。可杨宇霆压根不听,他觉得自己没干啥亏心事儿,张学良不会对他下手。
还有他的老同学何柱国。这哥们儿跟杨宇霆在日本念书时就关系好,算是知根知底的铁杆儿。何柱国劝他说,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都没啥好下场,少帅刚上位,心眼儿小,你得防着点。可杨宇霆还是那副自信满满的样子,觉得自个儿没啥把柄,不至于翻船。
劝他的人不少,但杨宇霆就是不松口。他觉得自己对奉系忠心耿耿,从没私底下搞小动作,军权也都在张学良的亲信手里,他哪来的威胁?可政治这东西,哪是你觉得自己没问题就没问题的。
杨宇霆为啥会被这么多人劝着出国?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张作霖活着的时候,杨宇霆是他的左膀右臂,奉系上下都服他。可老帅一死,张学良接班,情况就不一样了。张学良才20多岁,经验少,底气不足,急着要把奉系攥在自己手里。可杨宇霆呢,年纪大,资历深,手里还有资源,张学良没法不把他当回事儿。
更要命的是,杨宇霆有点不识趣。张作霖死了,他还是老样子,对张学良不够尊重。这在张学良看来,就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再加上奉系内部本来就派系林立,张学良要想站稳脚跟,就得拿掉那些可能对他权威有威胁的人。杨宇霆这种老臣,影响力太大,又不听话,自然就成了头号目标。
劝他出国的人,其实是想保他一命。大家都看得出,张学良跟杨宇霆之间迟早得出事儿。杨宇霆要是肯走,起码能躲过这一劫。可他偏偏觉得自己没问题,非要硬扛。
杨宇霆拒绝出国的理由,说白了就是太自信。他觉得自己没掌过实权,奉军里的团级以上军官基本都是张学良的人,他不过是管管后勤和技术,怎么可能威胁到少帅?他还觉得自己这些年对奉系忠心耿耿,没干过啥对不起张家的事儿,张学良没理由动他。
再一个,他可能觉得自己跑了就是认怂。他在奉系混了这么多年,好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出国避祸在当时那环境下,多少有点丢面子。他不愿意让人觉得自己怕了张学良,或者觉得自己有啥见不得人的地方。
还有个说法是他舍不得手里的权力。杨宇霆虽然没直接带兵,但他在奉系里的地位和资源不是假的。他要是走了,这些东西八成就得拱手让人。他可能觉得自己还能跟张学良掰掰腕子,没必要跑。
可惜,他低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也高估了自己的安全。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的命画上了句号。那天,他跟黑龙江省长常荫槐一块儿去帅府,商量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事儿。杨宇霆想推常荫槐当督办,扩大奉系对中东铁路的控制。张学良表面上点头,心里却早有了主意。
当天下午,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帅府的老虎厅等着张学良。结果等来的不是少帅,而是张学良的警务处长高纪毅和副官谭海带着一帮人。高纪毅二话不说,掏枪就朝杨宇霆开了好几枪,常荫槐也没跑掉,当场一块儿被干掉了。杨宇霆倒在血泊里,彻底没了声息。
这事儿干得干脆利落,张学良压根没留余地。杨宇霆一死,奉系内部那些不服张学良的人立马老实了。张学良借着这股狠劲儿,把自己的位置坐得更稳。
后果咋样?
杨宇霆死了,张学良赶紧收拾残局。他让人给杨家和常家每家发了一万块钱安抚,还给杨宇霆的儿子写了封信,表示一下哀悼。可这招儿也就表面上过得去,奉系内部的裂痕是藏不住了。
杨宇霆毕竟是奉系的战略家,他一走,奉军少了个能出主意的人。1929年以后,奉系内部的派系斗争越来越厉害,凝聚力不如从前。到了1931年,日本搞了个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没扛住,东北就这么丢了。
杨宇霆的死,对奉系来说是个不小的损失。张学良虽然靠这手巩固了权力,但也暴露了自己的短板。没了个能干的老臣,他后面应对日本人的时候明显底气不足。
杨宇霆这人,说不上好坏。他有本事,对奉系也算尽心尽力,可就是太固执,太信自己的判断。在乱世里,光靠忠诚不一定能保命,脑子得活泛点。他要是听了劝,跑出去躲一阵子,兴许还能有个好结局。可他偏不,觉得自己没问题,结果硬生生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这故事挺让人唏嘘的。杨宇霆的悲剧,跟他自己的选择脱不了干系,也跟那个时代的大环境有关。奉系内部的权力斗争,哪有啥温情可言,都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张学良也不是啥心慈手软的主儿,他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就得下狠手。
回头想想,杨宇霆真能靠出国躲过这一劫吗?他的选择到底是信念还是误判?这些问题没个准答案。不过这事儿倒是提醒咱们,乱世里混,脑子得清醒,固执和自信有时候真会要命。你咋看这段历史?欢迎聊聊你的想法。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