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24号)高盛发了个报告,把寒武纪的目标价从1223元一口气提到1835元,涨幅50%。
你没看错,1835元(茅台在这面前也只能自称第二了)
一个外资投行突然给出这种价格,小猎豹在A股快20年,也是比较少见。
当然,这一罕见高估值的背后,不仅是对单家公司前景的看好,或许是折射出国际投行对中国AI算力自主化进程的重估。
大家可以去看原报告,小猎豹刚刚是全看完了
另外,还有另一则消息是关于中芯国际的,中芯国际已启动先进制程产能扩张,设备采购订单陆续释放。
二季度数据显示,中芯国际资本开支环比激增4.7亿美元,达18.85亿美元,全年设备投入预计超70亿美元。
两大消息交汇,或许是标志着中国半导体“技术突破”+“规模兑现”的关键阶段。
这是非常支持我们来关注的。
高盛是国际主流的投行机构,给寒武纪定1835元目标。
这背后有个现实:DeepSeek-V3.1这类模型,已经能在FP8精度下跑混合推理,效率逼近国际主流。
而这类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正在从“用英伟达”转向“用国产算力集群跑”。
寒武纪的思元系列,恰好卡在这个迁移路径上。
所以高盛的逻辑可能是就算寒武纪只吃下中国AI训练市场10%的份额,按3年周期算,它的收入曲线也该往上拐了。(原报告还是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
高盛原报告里面对寒武纪的测算
这不是国产化信仰,是算术(概念在提高)。
就像当年他们算台积电的CapEx(资本支出)来预测苹果订单一样。
投行不关心情怀,只关心订单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如果说寒武纪的上涨可能代表了“终端价值重估”,那么中芯国际的扩产或许是预示着“制造端业绩兑现”。
大家要知道,半导体行业有个铁律:晶圆厂一扩产,最先赚钱的,永远不是晶圆厂自己,而是卖铲子的——设备和材料公司。
因为设备采购是前置的。
中芯今天下单,供应商6-12个月后交货,收入确认。
而中芯的产能要等到2026年才释放,折旧压力还在后头。
所以,这一轮70亿美金(中芯国际预计今年的资本开支)的设备预算,本质是给上游发了一张“提前兑现”的支票。
我们来看这钱可能流向哪里。
当前,中芯本轮扩产重点聚焦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但也为先进工艺预留空间。
设备采购中,光刻、刻蚀、薄膜沉积三大环节占比最高,成为国产厂商突破的主战场:
光刻机:整体国产化率不到1%。比如上海微电子的28nm DUV设备进入产线验证,听起来慢,但已经是“从0到1”。
刻蚀设备:中微公司5nm技术过了台积电验证,北方华创覆盖28nm及以上,14nm在试。
薄膜沉积:拓荆科技的PECVD在国内市占率第一,2025年订单涨50%;微导纳米的ALD技术同时打进光伏和半导体,技术复用带来成本优势。
其实,国产芯片产业链上的公司过去五年活得不容易。
客户试用、工艺磨合、良率爬坡,每一步都像在泥里走路。
但现在,中芯要扩产,要稳产能,技术也积累了这么多年,现在或许是上游“黄金窗口期”。
所以,这一轮本质是市场化行为,只是恰好,国产厂商现在能打了。
以前芯片设计,优先考虑功耗和面积。
现在AI芯片,第一诉求是“算力密度”和“推理延迟”。
这就逼着制造端必须上更先进的刻蚀工艺、更薄的介质层、更高分辨率的光刻胶。
比如,DeepSeek用的混合推理架构,要求芯片在低精度下保持高稳定性,这对硅片的晶体缺陷率、金属杂质控制提出了更严要求。
结果就是:AI不仅拉动芯片需求,还倒逼材料和设备升级。
有一个数据,2025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730亿美元,2028年逼近880亿。
增长最快的,不是硅片,而是光刻胶、电子特气、抛光材料这些“隐形冠军”。
所以,这一轮景气,不只是“多造几片片”,而是整个制造体系在向更高标准迁移。
就像90年代日本车企逼着美国零件商提升良率一样。
寒武纪能不能到1835元?我不知道。
股价是投票机,短期谁也看不清。
但我知道:中芯国际不会无缘无故扩产,70亿美金的设备预算,不是PPT画出来的。
高盛也不会凭空给一个公司定高价,它背后一定相关逻辑和数据的交叉验证。
就像2003年看台积电,2013年看ASML,当时没人觉得它们会成为万亿公司。
AI风已起,潮正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