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俺们“食材界”的编辑,一直想说一说豆腐,却一直没有这个胆量。
因为,豆腐作为一种食材也好、食品也罢,太普遍、太平常、太容易得到、太价格低廉、太好做菜、太……
大道至简、简而难为。这一次终于动笔,是实在没有办法——轮也轮到写写豆腐了。只好大胆老脸、低头小心,选择一些最常见、最容易的内容来做题了。
豆腐是如此普遍,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家在农村者,豆腐几乎就是与生俱来的食品,是主食之外唯一永远不可或缺的“菜”。很少有人会琢磨,这道渗透在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平民食材,却出身高贵,实打实的“贵族”血统。
豆腐的发明,常归功于西汉淮南王刘安。这位王府在寿春、就是今安徽淮南的大门阀,好道术、求长生,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将石膏点入豆浆,竟凝结出洁白软嫩的块状物,从而诞生了豆腐。这种意外的发明,让豆腐在诞生之初只是贵族阶层的优质蛋白来源,非普通庶民可轻易得享。
直至宋代以后,制作技术逐渐普及,豆腐才真正走入千家万户,从贵族的“炼丹余韵”升华为跨越千年的国民食材,在不同地域的水土滋养下,演化出千姿百态的状貌。
地方大了,自然就会产生不同。豆腐的分类,是一场水与凝固剂的相爱相杀。目前,根据制作时使用的凝固剂不同,可分为两大主流派系:以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为凝固剂的南豆腐,以卤水(有效成分是氯化镁、氯化钙等)为凝固剂的北豆腐。
这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用葡萄糖酸内酯为凝固剂,叫做内酯豆腐。内酯豆腐的特点是质地细腻,口感嫩滑,含水量较高,但具有清淡的豆香味和甜味。
凝固剂的选择,不仅决定了豆腐的口感和质地,更与地域的水土特性、饮食偏好深度绑定,最终形成了“北韧南嫩”的鲜明格局。
北豆腐,一些地方也唤作“老豆腐”,是北方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制作过程中,卤水的加入让豆浆中的蛋白质充分凝固,形成的豆腐质地紧实、弹性十足,切面略带粗糙,却能牢牢锁住汤汁的鲜味。
北方人对北豆腐的喜爱,体现在一道道充满烟火气的菜品中。
锅塌豆腐是鲁菜的经典做法,将北豆腐切片煎至金黄,裹上蛋液再焖煮,外酥里嫩,咸香浓郁。豆腐脑作为早餐的“常客”,北派多为咸口,用酱油、韭菜花、芝麻酱、辣椒油调味,搭配刚出锅的油条,一口下去满是享受。
在东北,“乱炖”里的北豆腐更是不可或缺,在东北女人的舌尖儿记忆里,“猪肉、粉条儿、酸菜、豆腐,那个香啊……”要是换成冻豆腐,吸饱了五花肉、土豆、豆角的汤汁,变得软糯入味,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
与北豆腐的醇厚不同,南豆腐、同样是一些地方又称嫩豆腐,以石膏为凝固剂,质地更为软嫩细腻,色泽洁白如凝脂,入口带着淡淡的豆香与清甜。南方人制作南豆腐,讲究“轻拿轻放”,烹饪时更注重凸显其本味,核心在于“保嫩”——避免过度翻炒破坏豆腐的嫩滑口感。
清蒸豆腐是最简单也最考验食材本味的做法,将南豆腐切块,搭配虾仁、香菇、姜丝上锅清蒸,出锅后淋上少许生抽和香油,鲜嫩的豆腐吸满了海鲜的鲜气,入口即化。
麻婆豆腐虽源自四川,却常用南豆腐制作,嫩豆腐在麻辣鲜香的汤汁中翻滚,辣而不燥,麻而不苦,豆腐的软嫩与汤汁的浓郁形成绝妙平衡。
江南地区的豆腐羹,则将南豆腐切成细丝,与笋丝、火腿丝、蛋花一同煮成羹汤,口感顺滑,清淡爽口,是夏日里的解暑佳品。
在豆腐的地域版图中,安徽豆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以淮南豆腐最为著名。
淮南作为豆腐的发源地,这里的豆腐制作工艺传承千年,选用当地盛产的黄豆,搭配淮河支流的清澈水源,以传统石膏点制,豆腐质地细腻,豆香浓郁。
“淮南豆腐宴”更是将豆腐的吃法发挥到极致,从冷盘到热菜,从汤羹到点心,数十道菜品各具特色,堪称“豆腐的盛宴”。
淮南八公山豆腐,是地理标志产品。八公山据说就是当年发明豆腐的刘安修行的所在,是豆腐的嫡传。八公山豆腐纯用黄豆作原料,少不得的自然是八公山的水,泉水更上乘。当地农民制作豆腐的技艺世代相传,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艺,做出的豆腐晶莹剔透、质地细腻,看上去白似玉板、嫩若凝脂,的确为一方美食代表。
豆腐是如此普遍,又是如此随意,只要有豆腐,便可做菜。豆腐可以做凉菜、亦可热菜;可以用肉炒、可以跟鱼炖、还可以与青菜烩。
一份儿菠菜烩豆腐,有人会说这两种食材一个酸性一个碱性,相克、不健康。实际上,这两种需要辅材提味儿的食材在一起实在是炒不出什么美味,只要加些辣椒或者蚝油即可提味,变成一道佳肴。
所以,在神州大地上,每个地方都会有地方风味的豆腐宴,只是那是每道菜里有豆腐,而不是用豆腐做出了丰富多彩的菜品。
不过这也正是豆腐的神奇所在——正应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终极真理:大道至简。
豆腐做凉菜,是餐桌上的“清爽担当”,简单的调味便能凸显其鲜美。
小葱拌豆腐是最经典的家常菜,“一清二白”的搭配不仅颜值高,口感更是清爽,老豆腐、嫩豆腐的斗脂香搭配小葱的清香,再淋上少许盐和香油,简单却百吃不厌,一年四季都是解腻开胃的佳品。
皮蛋豆腐则多了一份Q弹的口感。嫩豆腐切块打底,放上切成瓣的皮蛋,撒上姜末、香菜末、用低盐酱油浇在上面,千年蛋的腥气被调料化解,两类蛋白融合的恰到好处,实在是美不胜收。
要是找不到辅材了,就干脆来一盘酱拌豆腐,将北豆腐切成小块,搭配黄豆酱或豆瓣酱,简单拌匀,咸香入味,端上饭桌,佐餐九酒,都是更具“家常感”的佳肴。
不用“葱烧”、不用麻椒配辣椒末儿的麻婆辣酱,热菜里家常豆腐是每个家庭餐桌上都能见到的菜品。
这道菜的做法简单却灵活多变,能根据家中食材随意搭配,却总能做出让人暖心的味道。首先将北豆腐切成两指见方、厚不超小拇哥的小块。备料要姜片、葱段,最后自己将花椒焙干,拍成花椒碎。
冷锅热油,油可大一些,烧至七成热,豆腐块儿下锅,翻炒,要是想吃些烧焦的香气,翻炒不必频繁,豆腐块儿四边现微微焦黄。
加入葱段儿、姜片儿,加盐,接着翻炒。加入适量老抽着色,倒入少量清水或高汤,轻轻翻动,让豆腐均匀裹上酱汁。
转小火,盖上锅盖焖煮三、五分钟,待汤汁收浓后,加料酒、薄盐酱油添香,加糖提鲜。关火,撒上香葱花,出锅。
这道家常豆腐,一般做法要勾芡。其实,不勾芡、让豆腐充分吸收料汁儿,吃出来豆香、卤香,才是寻常中的至上。
在中国,一方水土能养出灵秀的只有两种东西,一是人、再一就是豆腐。
北方的硬水与卤水,赋予了北豆腐的筋骨;南方的软水与石膏,造就了南豆腐的嫩滑;安徽的淮南层层叠叠的山水交互,孕育出淮南豆腐的精致与醇香……每个地方的豆腐,都带着本地水土的印记,也承载着当地人的味蕾享受。
豆腐可以普及到大江南北,可以远播异国他乡,却总是比不上国人家乡田头小道旁野店里不起眼的那一块。
一方水土养一方豆腐,对豆腐的温暖记忆,像是长大后总也变不了的乡音,再刻意避免,总会时不时闯入随口而出的几个单词的发声里……
END
提示:
* 本文为“食材界”原创,欢迎业内外媒体转载。
* 关注“食材界”头条号,“今日头条”搜索“食材界”。
* 本文同步“食材界”微信公众号(ID:ShicaiWorld)。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