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编辑王慧华
秋假加国庆,超长假期让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充满期待——对孩子而言,这是暂时卸下课业负担、拥抱自由的欢愉时刻;对家长来说,则意味着一场关于“高质量陪伴”或“带孩子看世界”的精心规划;而对老师,这更是一段得以休整身心、沉淀思考的珍贵空隙。
然而,期待之中也夹着几分微妙的焦虑:如何让假期过得既轻松又有意义?在“内卷”与“躺平”之间又该怎样寻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
秋假开启,杭州东站都是出行的学生
旅行不仅是空间的移动
更要开阔视野实现情感流动
长假出行,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优先选择,每一年杭州的“秋假大军”,从假期首日便奔赴全国各地。
“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应该出去走走,看看辽阔的山川湖海,感受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很好的能量汲取。”杭州高新实验学校八年级班主任于利建老师认为,“行万里路”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去看看东北老工业区的变迁,体验新疆牧民的日常,通过这样的行走,真正理解祖国的辽阔与丰富。”
不过,旅行未必非要远行。它可以是穿越名山大川,也可以是在乡村小路上漫步,或去山间体验一次骑行。旅行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意味着情感的流动与视野的开阔。
“只要没去过的地方都是远方,没有体验过的生活都值得尝试。我们很多同学生长在城市,可能连乡村都未曾踏足。哪怕只是去附近的小镇村庄,观察当地人的生活节奏,这种‘慢下来’的体验,也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于利建老师指出,初中生的世界有时过于单薄,容易被手机游戏和卷面分数束缚,“重要的是走出四方天地,放松紧绷的神经,让自己在行走中获得滋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是他们学习的素材。
杭州市江晖小学二年级年级组长吴瑜璐老师补充道:“小朋友对身边很多事情都充满新鲜感,哪怕是和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超市购物,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本质是见闻,而不是里程。”
假期“充电站”而不是“加油站”
更重要的是寻找内心的成长
孩子的日程表被研学营、兴趣班填满,这种“充实”会不会榨干假期的本意?然而彻底放空,可能也会带来虚度光阴的焦虑。家长们纠结,假期应该让孩子躺平放松还是弯道超车?
“这是个超长学期,长达5个多月,才开学一个多月,孩子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这个时候如果马力加得很猛,学习节奏与身心状态不匹配,反而会导致得不偿失。”在于利建老师看来,学习是一场持久战,真正需要的是持续而稳定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靠假期短短几天“快马加鞭”式的紧张冲刺,“近年中考趋势也很明显,短期内刷题或许有效,但靠一味刷题不一定能取得最终的好成绩。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这个小长假,杭州高新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组就以“觉醒”为主题设计了作业,体现了注重体验与成长的导向。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制一份报纸,将课堂所学的新闻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走出教室,观察社会。”于老师介绍,这份作业还要求同学们从“觉”这个字入手——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觉”字的下部都有一个“见”,这意味着“觉醒”离不开“看见”:看见历史,通过抄写《红星照耀中国》《红岩》或伟人诗作,精心记录对“觉”的理解;看见现实,通过观看相关电影、展览或阅兵仪式,感受精神的传递……
于老师建议同学们不要把作业看成任务,而是在国庆这个特殊时刻,真正理解“觉醒”的意义,“小到个人成长,大到国家命运,在过程中带来内心的触动和觉醒。”
吴瑜璐老师则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守住底线、保持节奏、兴趣主导。
“假期‘充电站’而不是‘加油站’,不是学校生活的延续,也不是彻底躺平。比如口算、阅读的习惯不能丢,平时怎么做,假期也要继续保持;作息上可以适当晚起,但不可过度放纵,建议制定一份合理的时间表。”吴老师重点提到了寓教于乐,“把兴趣主动权还给孩子,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内驱力。”
寻找爱好的“种子”
让兴趣成为能量的来源
看到朋友圈里同龄孩子漫步海外名校或出入高端兴趣班,再低头看看自家计划中的寻常安排,“比较”背后让无数家长内心挣扎。
“这种比较意义不大,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也不一样。”吴瑜璐老师直言,假期里有孩子参加研学项目,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假期规划应该是量身定做的,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家庭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引导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这个假期,杭州市江晖小学二年级围绕“超级玩具总动员”主题,给同学们发布了一项结合阅读与实践的学科融合项目化作业。“通过共读《一起长大的玩具》,开启一次玩具之旅:发挥想象画一画金波爷爷笔下的童年玩具;对家人进行采访,了解陪伴爸爸妈妈一起长大的玩具是怎么样的;设计一件自己喜欢的创意玩具并配上解说词,假期结束后可参加年级举办的创意玩具展会。” 这样读、写、说、画、做结合的趣味假期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探索欲,相信孩子们都能拥有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在于利建老师看来,孩子的成长,应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来获得一些信念的支撑,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手办、手账,这些都是能量的来源,可以让他们在不良情绪中找到慰藉,缓解愤懑。
“假期就是寻找这颗‘种子’的时间,引导得好,能够成为很好的成长促进。”于老师带过一届届学生,也见证过很多把兴趣发展成职业的例子,“曾经有同学很喜欢航空模型,爸爸妈妈经常带着看航展,可能那时候成绩算不上拔尖优秀,但兴趣的种子已经埋下,后来他真的学开飞机了。”
这个教师节,于老师还收到了一位喜爱3D模型的同学送他的恐龙,“很酷很用心的一份礼物,若干年后可能就会成为他的职业。”
记者手记——假期的留白里,生长出教育的诗意
一个有意义的秋假,核心不在于去了多远、多著名的地方,也不在于做了多少套练习题,而在于体验和联结。对不同角色而言,假期也是一场各有侧重的身心实践。
对孩子,假期的意义在于“体验”。它是跳出书本的发现,是闲暇中萌生的创造,更是学习自主安排时间的开始。真正的假期,应让孩子成为主角——既有自由探索热爱的广阔天地,也有家人温暖注视下的安心成长。
对家长,假期的意义在于“陪伴”与“观察”。它是暂时放下工作,全心投入亲子互动的珍贵时刻;也是看见孩子课堂之外独特亮光的难得契机——重在高质量的共处,而非过度的安排与干预。同时,假期也是家长自我疗愈的空间,适度从工作和学业焦虑中抽离,允许自己放松与放空。
对老师而言,假期则意味着“续航”与“充电”。
这个假期,于利建老师打算多陪伴家人,开学之后生活被工作占据,假期是留给家人的亲密时光;他还想写点文字,平时一些学科教学的散点记录,正好趁着假期系统整理,成文可以让故事叙事更有力量;他还希望参与学生的国庆作业,“师生共做”不仅加深联结,也更易引发共鸣与触动。
当然,他也想预留一两天给自己的钓鱼小爱好。“愉悦自己是很重要的能力,自己开心才能让身边的人开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