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最硬的开国上将:头部中枪未死、跳下悬崖未死,还活到85岁

他是最“命硬”的开国上将,脸被子弹打穿过,从十几丈的悬崖跳下来过,却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成了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他就是叶飞。

叶飞的人生,几乎写满了生死考验,可他却一次次有惊无险地躲了过去,这靠的可不只是“命硬”,还有一颗刻在骨子里的中国心。



1914年的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福建商人叶荪卫家里添了个男娃,取名叶启亨,这就是后来的叶飞。叶荪卫在菲律宾打拼多年,娶了当地姑娘弗朗西斯卡,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但他心里始终揣着一件事:老叶家的根在福建南安,后代不能成了“外国人”。

按照当时结婚时的约定,头两个儿子必须送回中国读书,认祖归宗。1918年,5岁的叶启亨被父亲抱上了回国的船。临走时,母亲弗朗西斯卡哭得直抹眼泪,塞给他一个绣着菲律宾国花茉莉花的小布包,里面装着几块银元。

叶启亨不懂母亲为啥哭,只记得父亲摸着他的头说:“到了中国要好好读书,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不能忘了根。”

回到南安老家,叶启亨先跟着私塾先生学认字。一开始他连闽南话都说不利索,上课总被同学笑话。但这孩子倔,别人越笑他越用功,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书,晚上借着煤油灯写毛笔字。

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他的成绩已经是全县拔尖,被老师推荐去了厦门中山中学,那可是当时闽南地区最好的中学之一。

厦门作为通商口岸,到处都是新鲜事:洋人的轮船在港口来来往往,书店里能买到《新青年》《奔流》这样的进步杂志。叶启亨第一次在杂志里看到“革命”“解放”这些词,心里像被点燃了一把火。

他把母亲给的零花钱省下来,几乎全买了这些书,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也就是在这时,他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叶飞”,他觉得这个名字更有力量,像要跟着革命的大风飞起来一样。

1928年,14岁的叶飞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那时候大革命刚失败,厦门到处都是国民党的特务,搞革命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有人劝他:“你一个华侨子弟,好好读书将来做生意多好,犯不着冒这个险。”叶飞却摇头说:“国家都快没了,个人过得再好有啥用?”

从此,这个本该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少年,开始背着家人偷偷做地下工作。传递秘密文件、组织学生运动,成了厦门地下党里最年轻的“小同志”。



1932年,18岁的叶飞在厦门被捕了。当时他正在给同志送一份秘密名单,没想到刚走到码头就被特务盯上了。在监狱里,特务们把他吊在房梁上打,问他组织的下落。叶飞咬着牙说:“我就是个来厦门读书的学生,啥组织都不知道。”特务们看他年纪小,又查不到实据,最后只能按“年幼无知,误入歧途”判了他一年刑。

消息传到菲律宾,叶荪卫急得团团转。他知道儿子肯定是搞革命出事了,赶紧托人找菲律宾政府帮忙。那时候叶飞还有菲律宾国籍,菲律宾领事馆出面交涉,要求引渡。

1933年刑满释放后,叶飞没回菲律宾,也没回家,他给母亲发了封电报,说自己要去日本留学,实际上却悄悄去了福建宁德,跟着组织搞武装斗争。这一去,他就成了闽东百姓口中“打不死的铁将军”。

到了宁德,叶飞结识了霍童党小组的颜阿兰。两人都是20出头的小伙子,一聊就投缘。叶飞觉得霍童的群众基础好,就跟颜阿兰商量:“咱们先发展党员,再搞支武装,最后闹起义,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那天,他们带着50多个工农自卫队员,趁着民团过节松懈,一举端了霍童民团的据点,缴获了几十支枪,这就是有名的“霍童暴动”消息传出去,闽东的老百姓都振奋了,纷纷报名参加游击队。

可革命又怎么会一帆风顺?这年11月一天,叶飞在福安狮子头村的客栈里等游击队长接头。这客栈在渡口边上,过往行人多,平时用来接头很安全。那天中午他正坐在楼上吃饭,突然上来两个穿便衣的人。

叶飞以为是自己人,刚要起身打招呼,其中一个人突然扑上来,抓住他的围巾,对着他的头“砰”地开了一枪。叶飞当场就倒在了地上,鲜血顺着脸颊流下来。那两个人搜走了他口袋里的笔记本和手枪,转身就走。

就在这时,叶飞突然觉得脸上疼得厉害,他想抬起头,却听到楼梯上有人喊:“他还没死!” 开枪的那个特务又回来,对着他的胸口和胳膊连开了3枪然后摸了摸他的鼻孔,说:“这回没气了,走!”

等特务们走了,叶飞慢慢睁开眼,原来他刚才是憋气装死,子弹虽然打穿了脸颊,打在了胸口,但都没伤到要害。他忍着剧痛,一点一点从楼上挪到楼下,最后晕在了客栈后面的荒草丛里。幸好村党支部书记听到枪响后,派人去查看,在草丛里发现了浑身是血的叶飞,赶紧把他抬回村里藏了起来。

村里的土医生用草药给他包扎伤口,可胸口的子弹取不出来,只能先拖着。那时候敌人还在到处搜捕叶飞,游击队的同志想了个办法:把叶飞打扮成怀胎十月的孕妇,用被子裹得严严实实,抬上花轿,装作是要去镇上生孩子的媳妇。

一路上遇到民团检查,护送的同志就递上几块银元,说:“里面是我们家少奶奶,身子弱,麻烦各位高抬贵手。”就这么有惊无险地把叶飞送到了山上游击队的驻地。这次死里逃生后,闽东的老百姓都说:“叶飞是李逵转世,打不死!”



可谁也没想到,两年后他又经历了一次更惊险的生死考验。

1935年,叶飞领导的闽东独立师已经发展到两千多人,这时候刘英、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也来到了闽东。叶飞想着都是红军,就主动把最大的鼎平根据地让给了挺进师,还把自己的一个纵队划了过去。可没想到,后来因为斗争方针的分歧,刘英竟然下令让粟裕逮捕叶飞。

1936年秋天,粟裕派人给叶飞送信,说有要事商量。叶飞没多想,带着纵队长陈挺和一个连的人去了南阳村。结果刚坐下吃饭,粟裕就摔了杯子,埋伏好的人一下子冲了上来,把叶飞和陈挺按住了。

叶飞带来的战士们都举着枪要反抗,叶飞赶紧喊:“都把枪放下!这是内部的事,不能自相残杀!”第2天,叶飞被押着往省委驻地走。半路上突然遇到了国民党民团的袭击,押解的人乱作一团。

叶飞趁机对陈挺说:“快逃!”陈挺钻进了山林,叶飞则朝着旁边的悬崖跑去,后面有民团追,前面是十几丈高的悬崖,他没有退路,闭着眼睛就跳了下去。

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挂在半山腰的一棵大树上,左腿还中了枪。幸好陈挺没跑远,回头找他的时候,听到了他的呻吟声,赶紧爬下悬崖把他救了下来。两个人躲在山洞里,靠野果充饥,走了五天五夜才回到闽东独立师的驻地。

这次跳崖之后,叶飞的“命硬”在红军里更出名了,可他却没计较刘英和粟裕的过错,后来新四军成立,他还跟粟裕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成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担任团长。那时候他才23岁,没上过一天军事学校,却凭着在游击战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把部队带得有声有色。新四军军长陈毅很看重他,常说:“叶飞这小子,是块打仗的好料!”

1940年郭村保卫战的时候,叶飞遇到了一个难题:陈毅发来电报,让他“不可在郭村御敌”,可当时郭村周围全是国民党顽军,要是撤退,老百姓肯定要遭殃。叶飞在作战会上拍了桌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们就在郭村打,一定要保住老百姓!”

那时候他手下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要面对国民党军的三个旅,很多人都觉得胜算不大。可叶飞却沉着冷静,一边组织部队加固工事,一边发动老百姓送粮送水,还策反了国民党军里的一个支队。最后硬是把顽军打退了,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战斗结束后,陈毅赶到郭村,不仅没批评叶飞,还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小子有魄力!关键时刻敢负责,这才是红军的好干部!”

1944年,叶飞又指挥了车桥战役。那时候日军在车桥修建了坚固的据点,周围还有十几个碉堡,易守难攻。叶飞想出了“围点打援”的办法:先用主力部队围攻车桥,吸引周围的日军来增援,然后在半路上设埋伏。

战斗打了两天两夜,歼灭日军800多人、伪军800多人,还缴获了两门九二式平射炮。这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在一次战役中俘虏日军最多的战斗,连八路军总政治部都专门发文表扬。

解放战争时期,叶飞成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他率领的一纵被誉为“打不烂的铁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硬是从国民党军的包围圈里撕开了一个口子,为歼灭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立下了大功。

那时候粟裕手下有三员猛将,叶飞、王必成、陶勇,被称为“三把尖刀”,而叶飞就是其中最锋利的一把1949年渡江战役后,叶飞率领第十兵团解放了福建,还参加了厦门战役,把红旗插上了厦门岛。

1955年人民解放军大授衔,39岁的叶飞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里最年轻的将领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拥有中菲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周恩来总理后来接见菲律宾客人时,还特意介绍叶飞说:“这位是中国的将军,也是菲律宾的儿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叶飞还是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1999年4月18日,85岁的叶飞在北京病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7

标签:历史   上将   头部   悬崖   菲律宾   厦门   民团   特务   国民党   老百姓   红军   战役   福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