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一名县委书记连跳几级,升为广东省委书记,由邓公亲自提拔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前言·】——》

1975年5月8日,中央组织部的一纸任命令让整个广东省都震动了。

一个在罗定县当了7年县委书记的干部,直接被任命为省委书记,中间跨越了地级市、副省级的所有台阶。

这个叫郭荣昌的人到底做了什么,能让刚复出主持工作的邓小平如此器重?

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县城干部,一步登天成为掌管广东全局的省级领导?

穿布鞋的县委书记有多接地气

罗定县的老百姓都知道,他们的县委书记有个怪癖——只穿布鞋下乡。

1968年郭荣昌调到罗定担任县委书记时已经35岁,按说这个年纪的干部早就该坐办公室了,可他偏偏每天往生产队跑。

白天走村串户看庄稼长势,晚上回到县委办公室就着昏黄的灯光整理白天记下的笔记。

他的工作方法跟别的干部不一样。

别人下乡是听汇报、看材料,他是挽起裤腿下到田里,抓一把土闻闻,掰开稻穗数数粒。

罗定县18个公社,哪个公社种了多少亩水稻,哪块地适合种花生,他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县里的干部私下议论,说这个书记是把整个罗定县装进脑子里了。

7年时间,他把罗定县的每一条小路都走遍了。

遇到农民说粮食产量上不去,他就蹲在田埂上跟老农聊,问土质怎么样、水利够不够、种子有没有问题。

碰上水利设施坏了,他能亲自带人去修。

这种扎根基层的劲头,在那个年代的干部里算是少见的。

香港少年怎么成了县委书记

郭荣昌的人生轨迹其实挺特别。

1933年他出生在潮阳的一个商人家庭,家里做生意算是小康。

14岁那年正是1947年,国内局势动荡,家里把他送到香港念书。

在培侨中学读书的时候,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还参加过反对殖民统治的学生运动。

1951年,18岁的郭荣昌做了个决定——回广州。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两年,到处都在搞建设,他觉得应该回来做点实事。

回到广州后先是在学校念书,很快就被派去参加土地改革工作。

在农村待了几年,他算是真正了解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

1954年他入党,从此正式踏上从政道路。

从基层干事做起,一步步往上爬。

1965年32岁的时候当上四会县的县委副书记,这个速度在当时已经算快的了。

三年后调到罗定当一把手,这一待就是7年。

这7年的基层历练,成了他后来飞速升迁的最大资本。

邓公复出后的破格选拔

1975年1月,政局出现重大转机。

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开始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干部队伍。

当时的干部选拔体系有个大问题——论资排辈太严重,真正干实事的人反而升不上去。

邓小平提出一个新标准:德才兼备、敢担当、懂实际。

他要求组织部门不要只盯着省里的干部,要往下看,到地市县去找人。

这个指示传达下去后,中央考察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物色人选。

广东省的情况比较特殊,位置敏感需要有魄力有眼光的人来主持工作。

2月份,考察组来到罗定县。

他们没有提前通知,直接到各个生产队去走访。

老百姓说起县委书记都是竖大拇指,说他是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干部。

考察组翻阅了郭荣昌7年来的工作记录,看到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堆满了半个柜子,每一本都记录着具体的工作数据和问题分析。

考察报告送到中央后,邓小平看了很满意。

他需要的就是这种扎根基层、了解实际情况、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

5月8日,任命正式下达,郭荣昌从县委书记直接提拔为广东省委书记。

这个跨度之大,在建国后的干部选拔史上都是罕见的。

打开大门搞建设的大胆尝试

1975年夏天,刚上任的郭荣昌就提出了一个口号:打开大门搞建设。

这在当时是个相当大胆的想法。

广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特殊,如果能利用这个优势跟外面接触,对经济发展肯定有好处。

他的思路很清晰。

广东有什么?

沿海港口、便宜劳动力、离香港近。

香港有什么?

资金、技术、订单、市场。

能不能把这两边的优势结合起来?

他开始琢磨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1978年前后,郭荣昌力推"三来一补"试点。

什么叫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

说白了就是香港老板提供原材料和技术,广东这边出厂房和工人,加工好了产品再卖回香港。

这种模式在当时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没人知道能不能行。

有些人质疑,说这是不是走资本主义路线。

郭荣昌的态度很明确:先干起来再说。

他亲自跑到香港去谈判,跟那些港商一个个见面,介绍广东的情况。

香港老板一开始也不信任,觉得跟内地合作风险太大。

郭荣昌就带他们实地考察,看厂房看工人,把能提供的条件都摆出来。

汕头是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

为了了解实际操作情况,郭荣昌专门跑到汕头的仓库,在那里蹲了3个小时,就为了看清楚一船货物是怎么装卸的,流程有没有问题。

这种认真劲儿让香港商人很感动,觉得这个省委书记是真想把事情办成。

从农业改良到工业布局的全盘谋划

抓经济不能只盯着工业,农业基础也得打牢。

1980年,郭荣昌把注意力转向了农业良种推广。

广东的气候条件好,一年可以种两季甚至三季,关键是要有好种子。

他组织农业专家到全省各地调研,引进高产水稻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这个工作看起来不起眼,实际效果却很明显。

新品种推广开后,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跟着涨。

农民手里有了钱,消费能力就上来了,反过来又带动了工业产品的销售。

郭荣昌看到这个良性循环,更加确信自己的路子是对的。

80年代中期,他开始规划珠三角的工业链布局。

这个规划很有前瞻性。

他不是简单地让每个城市都搞加工厂,而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分工。

广州做什么、深圳做什么、东莞做什么,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定位。

这种布局为后来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打下了基础。

他还推动建立了一批加工区。

这些加工区不是随便圈块地就完事,而是配套了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香港老板来了就能直接开工,不用为基础设施发愁。

这种贴心的服务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广东的经济开始腾飞。

76岁谢幕的改革先锋

郭荣昌在广东省委书记的位置上干了18年。

这18年间,广东从一个农业省份变成了经济强省,外贸总额连年增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他当年那股扎根基层的实干精神。

1993年,60岁的郭荣昌因为健康原因退居二线。

离开领导岗位后,他还是经常下基层看看,关心广东的发展。

看到珠三角的工厂越来越多,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他心里很欣慰。

这就是他当年想要的样子——老百姓生活富裕,经济充满活力。

2008年9月17日,郭荣昌在广州病逝,终年76岁。

消息传出后,很多当年跟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来送行。

他们说,郭书记这辈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在,从不搞虚的。

不管当多大的官,心里装的都是怎么把事情办好,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回头看郭荣昌的一生,从14岁离家到香港求学,到18岁回国参加建设,从基层干事到县委书记,再到被邓小平破格提拔为省委书记,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特殊的人脉关系,靠的就是一股子认真劲儿和实干精神。

7年罗定县委书记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让他明白了什么叫群众路线。

结语

郭荣昌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真本事是装不出来的。

那些整天坐办公室写报告的干部,可能材料写得漂亮,讲话说得动听,可到了关键时刻就露怯了。

郭荣昌为什么能被邓小平一眼看中?

因为他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本、那双走遍罗定县的布鞋、那在仓库蹲3小时看装船的认真劲儿,都是实打实干出来的成绩。

这才是选拔干部应该看的东西。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组织史资料(1949-1987)》,广东省委组织部,1995年

《广东改革开放实录》,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8年

《邓小平与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罗定县志(1949-1990)》,罗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年

《广东省志·人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历史   省委书记   广东   罗定   香港   干部   基层   广东省   工作   干事   老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