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半,王大妈端着热乎乎的小米粥和新出锅的包子坐到了餐桌旁。她刚刚退休、身体还算硬朗,可这两年,她特别注意饮食,每餐严格控制在“七分饱”。
原因无他,从小到大家里长辈常挂在嘴边的“吃饭七分饱,活到九十九”,早已成了她心头的养生信条。
可没想到,没过半年,大妈明显感觉自己劲头不足,体重也一斤斤掉。甚至一次流感来袭,她比往年更难恢复。
邻居劝她:“七十多岁还吃七分饱?医生早说过,老人要吃得更‘实在’些!”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几十年都奉为圭臬的“七分饱”,对老年人来说反而成了健康隐患?
“人过七十,‘饿’一点反而更危险!”这句话,或许正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那么,七十岁以后的老人,吃饭到底该怎么吃?今天就来聊聊,这里面的健康门道。

“吃饭七分饱”这句老话,自古以来推崇节制饮食,意在预防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现代慢性病。对于中青年,七分饱控热量确实有帮助。
但70岁以后,人的情况却变了: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流失(每年平均减少1-2%)、肠胃功能减退,如果再吃不够,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和免疫力减弱。
一项发表于《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的流调数据显示,超过34%中国70岁以上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坚持低热量低蛋白饮食的老年人,肌肉减少症、跌倒风险、骨质疏松概率均明显升高。

不仅如此,哈佛大学一项跟踪7000名老人十年的研究结果也证实:老年人热量摄入长期不足,死亡率反而更高(风险增加16.8%)。可见,步入古稀之年,盲目“节食”反倒把健康推远了。
不足的饮食让老年人遭遇多重“健康陷阱”:
免疫力下降,更易感染
营养不良最先伤害的就是免疫系统。蛋白、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时,抗体合成减少,感冒、肺炎等感染风险上升20%以上。

体重、肌肉加速流失
调查显示,75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单靠“七分饱”一年体重平均减少1.8公斤,肌力与平衡能力下降比例增加13%。这也是许多人走路缓慢、容易跌倒的原因。
恢复力下降,小病变大病
医院门诊常见,老人因吃得太少手术后恢复慢、伤口愈合差,感冒、腹泻一拖再拖进而住院。
营养吸收障碍,疾病风险增加
维生素、矿物质长期缺乏,易诱发贫血、骨质疏松、慢性疾病失控。40%以上七分饱习惯老人伴有贫血和低钠血症。

所以,医生普遍建议:人过七十,吃饭一定要“讲究”,而不是一味求“少”。
饮食要多样、均衡,每餐有蛋白
老年人更怕营养单一。动物蛋白(如肉、蛋、奶)和植物蛋白(如豆制品)均要有,推荐每餐至少摄入优质蛋白25-30克,比如每天一个鸡蛋、50克瘦肉、一杯牛奶。

能量别“省着吃”,适当提升饭量
不同于中年控热量,老人如果没有肝肾疾病、糖尿病等限制,每公斤体重每日建议摄入约30-35千卡能量,按70公斤计算,全天应在2100千卡左右。
炖、煮、蒸优先,软一点更好消化
牙口不好、消化减退的人,菜品建议煮软煮烂、切小块、细嚼慢咽,减少油炸、粘硬食物,保护胃肠道。
少量多餐,主副结合
一日三餐+1-2次健康加餐,如牛奶、坚果、水果、麦片等,防止空腹、低血糖。

钠盐、糖油适度,控制刺激性食物
过量钠盐增加高血压风险,糖分高易血糖波动,油腻食物不好消化,均应适量。
实用提醒:每顿吃到八九分饱,感觉微微满足但不撑,这是七十岁以后最合适的饱腹感。千万不要刻意忍饿,更不能节食“瘦身”。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慢性病防控与营养支持指导手册》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