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800亿美元,相当于赞比亚三年GDP总和的天价索赔,突然砸向深耕非洲的中国有色矿业。
这本是2月份赞比亚一座尾矿坝溃坝引发的普通事故,却在9月演变成舆论风暴,11名当地民众授权提出的索赔额,不仅远超涉事企业市值,更比赞比亚2023年275.78亿美元的GDP多出近3倍。
更耐人寻味的是,赞比亚政府早在8月就公开确认“污染已受控”,副总统9月调研时还点赞中企治理成效,为何天价索赔仍能掀起波澜?

这起风波的起点,是一场“天灾+人祸”的双重意外。
2025年2月18日,赞比亚谦比希湿法冶炼有限公司的尾矿坝突然溃坝,事后调查显示,防渗膜被人为盗割的“人祸”,叠加1至2月创20年同期极值的强降雨“天灾”,共同酿成了这场事故。
不同于外界想象的“拖延应对”,中企的反应速度其实远超预期:溃口在2月19日凌晨3点半就完成封堵,源头污染迅速受控。
随后的处置更是步步合规,企业严格依照赞比亚政府指令开展修复,还根据官方出具的损害报告,足额完成了对个体农户的赔偿。

赞比亚政府的监测数据最有说服力,8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到,水体pH值已恢复正常,重金属浓度持续下降,当地供水公司早在2月24日就恢复运行,且从未出现污染相关的死亡病例或疫情。
9月10日,赞比亚副总统亲赴现场调研,公开肯定了中企的处置方式和治理成果,这相当于给事件的环境影响下了官方定论。
但在非洲复杂的社会生态中,事实往往敌不过情绪煽动,尽管科学数据反复佐证“无重大影响”,但“河里鱼群消失”“玉米减产40%”的民间叙事,还是引发了持续三个月的静坐抗议。
到了9月,这场本已平息的风波被彻底点燃,一份仅有11人实际授权的请愿书,向法院提出800亿美元索赔,要求设立政府托管账户,还额外索要2亿美元紧急基金。

更关键的是,这份请愿书虽已登记,却并未被法院受理,面对这场“闹剧式索赔”,中方和涉事企业的回应迅速且坚定。
9月18日,中国有色矿业发布公告直言索赔“明显缺乏依据”,强调已聘请当地律师团队依法维权,同时澄清事件对集团经营无重大影响。
同一天,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给出明确态度:中企已积极担责并完成赔偿,赞比亚政府也公开肯定了工作成效,中方既要求企业合对经营履责,也支持其依法维护权益。

这个表态看似温和,实则暗藏锋芒,“依法维权”四个字,直指索赔的不合理性,按照国际通行的环境损害评估标准,即便算上农田损失、水体治理等全部成本,金额也绝不会突破10亿美元,800亿的数字更像是凭空捏造。
而“支持企业”的立场,则传递出中国不接受“漫天要价”的明确信号,避免事件被异化为针对中资的“经济围剿”。
要看懂这800亿美元的真正意图,得先拆解其背后的双重逻辑。

从商业谈判角度看,这是典型的“锚定策略”:抛出一个高到离谱的数字,并非真要拿到手,而是为后续可能的和解创造巨大议价空间。
这种手法在资源争端中并不新鲜,本质是通过舆论造势争夺话语权,逼企业在压力下妥协让步。
谦比希铜矿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资源争夺史,早年被英国公司掠夺式开发后遗弃,是中国资本接手后才“变废为宝”,如今实现年营收超20亿美元。
这些年,中国资本填补了西方资本淡出后的空白,在非洲拿下大量优质资源,自然触动了旧有的利益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议题成了最趁手的“武器”。
西方势力往往打着“环保”“人权”旗号,将商业纠纷政治化,把个别企业的偶发事故,上升为对“中国投资模式”的拷问。
就像这次,明明赞比亚政府都已盖章“治理有效”,仍有势力推动天价索赔,其目的就是抹黑中资形象,阻碍中非矿业合作。
比如紫金矿业在刚果(金)的铜矿项目,就通过让社区集体入股、建立本地供应链、培训千名当地员工等方式,将企业发展与社区福祉绑定,即便遇到环保争议,也能通过协商化解,这正是值得借鉴的“共建思维”。

风险管理的边界也必须彻底前移,以前企业可能只关注“矿坑安不安全”“政局稳不稳定”,现在得把“防渗膜会不会被偷”“村民对水质的感受”都纳入风险清单。
中企需要建立远超本地标准的内控体系:比如在尾矿坝周边安装24小时监控,提前与社区建立环境监测共享机制,定期公开治理数据。
毕竟,与其事后花巨资公关,不如事前把风险堵在源头。

跨文化沟通的软实力更是亟待提升,这次事件中,中企有“300万美元治理基金”和官方点赞的硬成果,却没能对冲“鱼群消失”的民间叙事,问题就出在表达上。
企业不能只对着政府讲技术,得用本地语言、通过社区领袖、地方媒体,把“水质达标”翻译成“可以放心洗菜”,把“修复进度”转化为“下个月就能养鱼”,让民众实实在在看到变化,才能避免被情绪裹挟。
中国一直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而落实这个理念,就需要更多“看得见的实惠”:比如在矿业项目中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既服务企业也惠及周边,培训当地技术人员,让非洲民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当中国投资不仅带来税收,更带来干净的水源、稳定的工作和成长的机会,类似的“天价索赔闹剧”自然会失去土壤。

如今回头看,这800亿美元索赔案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已成为中企出海的“活教材”。
在非洲,真正的“矿产”不是地下的铜,而是当地民众的信任,企业的竞争力不止于开采技术,更在于驾驭复杂环境的能力。
合规是底线,责任是根基,维权是底气,当中国企业真正从“投资者”变身“共建者”,把环境责任做实、把社区利益做透、把国际规则用活,就能在非洲的“资源棋局”中站稳脚跟。
毕竟,中非合作的核心从来不是“谁赚谁的钱”,而是企业赢得尊重、东道国收获发展、地球留住绿色的多赢,这才是中国资本出海最硬的“通行证”。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