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踩亲”的感恩“苦肉计”,父母为何同意“共谋”?

近日,某中学一场令人瞠目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家长跪地成一排,学生蒙眼从他们身上踩踏而过——以校方的一纸道歉告终。容易被忽略但令人不安的是:校方在回应的“情况说明”中将此举描述为“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进行的“感恩教育”。

为什么作为至亲的父母,会同意成为这场“践踏”仪式的参与者,甚至共谋者?

我们无意苛责父母,他们渴望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获得爱与尊重的心情值得理解。但是这份“同意”背后复杂而深层的原因,更值得被剖析与警醒。

首先,是学校与群体压力下的“盲从”与“不敢缺席”。当教育“权威”发出倡议,在“孩子还在别人手上”的顾虑下,许多家长会不自觉地让渡独立思考,选择服从。而当班级中大多数家长都已点头,剩下的少数人又有多大勇气说出那个“不”字?在“为你好”的集体无意识浪潮中,个体的理性极易被淹没。

其次,是对“速成教育”的迫切渴望。许多家庭深陷教育焦虑之中,总在寻找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解决孩子“不懂事”、“不感恩”的问题。这套充满戏剧性的仪式,正精准地迎合了对“教育速效药”的幻想。

第三,是根植于某些人心中“苦难叙事”的信仰。他们深信“痛苦催生觉悟”,通过“父母下跪被践踏”自我矮化、制造愧疚感来促成孩子“醒悟”,这种是一种情感上的“苦肉计”。当孩子在仪式中崩溃大哭、抱着父母道歉时,这种强烈的情感爆发,反而被解读为“教育成功了”“孩子终于懂事了”。

第四,错误地将亲子关系理解为“情感债务”——“我生养你是施恩,你当感恩回报”。然而,生儿育女本是父母自己的选择,孩子成长过程中又何尝不曾带给父母无数快乐与慰藉?真正的感恩,并非对“生养之恩”的机械偿还,而是在沐浴健康、平等的关爱之后,自然生发出的情感反馈——那是亲昵、信任、爱戴与眷念,是未来对年迈父母的反哺之心。

而在这场精心编排的闹剧中,最该被倾听的,是孩子们沉默的心声。

被蒙上双眼时,即使被告知是“障碍物”,但脚下柔软的、人体的触感是无法欺骗身体的,孩子们感到困惑不安,但又只能压抑不安,选择服从权威。

当眼罩被摘下时,看到脚下是自己至亲父母的瞬间,他们震惊和愧疚——“我踩了爸爸妈妈”。紧随其后,意识到这是一场设计的骗局——自己最信任的父母和学校,共同策划了一场让自己沦为“罪人”的戏码,陷入被背叛的愤怒。然而,这种愤怒在面对学校、父母时,恐怕还不能表达。那个崩溃大哭女孩的眼泪,是纯洁的情感世界被粗暴践踏后的控诉。

细思极恐之处在于:本应提供绝对安全的家庭,本应教导善良的学校,共同制造了一场心理伤害的骗局,从此以后孩子们为何要信任成人的世界?

我们去理解父母的动机,并非为了替这荒唐的仪式开脱;我们剖析孩子的感受,也非刻意渲染受害情绪。为的,是希望更深刻地警示:我们不能再困于陈旧的教育脚本、焦虑的社会情绪和未妥善处理的情感需求中。

改变畸形的感恩教育,不仅要革新学校的理念,更需要唤醒万千父母,帮助他们走出爱的迷思,学会用健康、平等的方式与孩子建立联结。

再多说一句很多父母可能未曾深思甚至不愿认可的话:不是做了父母,就理所当然会获得孩子的爱与尊重。

父母的身份,自动赋予了法律上的监护权与生物学上的血缘纽带,但这绝不等于自动赢得了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戴与尊重。后者,是父母需要用整个漫长的养育过程去悉心赢得的漫长旅程。

当父母自身行为端正、情绪稳定、言出必行、尊重他人——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时,孩子自然会从心底生发出敬佩与亲近。与其苛责孩子“不孝”,不如先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值得”。

文|记者 蒋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育儿   苦肉计   父母   孩子   学校   情感   仪式   至亲   校方   情绪   家长   迷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