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茶日,“茶里茶气”的印象大红袍,您品出了什么滋味?

21日是2025年国际茶日

当我们谈论茶文化时

总绕不开武夷山这一方山水

而印象大红袍

正如一杯融天地灵气的武夷岩茶

以山水为盏、文化为叶、匠心为水

冲泡出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

那么,印象大红袍这杯“茶”

您品出了什么滋味?

第一泡

清香扑鼻,山水与艺术的交融

印象大红袍的“茶底”,是武夷山的真山真水。

大王峰与玉女峰为天然幕布,崇阳溪的潺潺流水化作琴弦,360度旋转观众席让观众在徐徐转动中饱览万米长卷般的山水画卷。全球首创的“矩阵式实景电影”技术,将15块银幕嵌入自然山体,灯光点亮丹崖碧水时,仿佛朱熹笔下的“茶烟袅细香”跃然眼前。

这杯茶的“清香”,是科技与自然的碰撞。

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用艺术语言将茶农摇青、斗茶风雅、万里茶道驼铃等场景活化,让非遗不再沉睡于博物馆,而是在山水间呼吸。

第二泡

醇厚回甘,千年茶史的沉淀

大红袍的“岩骨花香”,源自武夷山千年的制茶技艺。

从唐宋盛名到明清御贡,从“半壁江山”的外交佳话到联合国非遗名录,印象大红袍用各大篇章串联起茶史的脉络:唐代宫廷茶宴、宋代斗茶风雅、清代茶商远行……演员们以舞蹈、戏剧重现茶农“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匠心。

这杯茶的“醇厚”,是文化与生活的交织。

演出结尾,演员奉上一盏热茶,高呼“放下烦恼”,观众齐声呼应,茶香氤氲中,仿佛听见朱熹的吟诵:“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茶,不仅是饮品,更是武夷山人千年来与自然对话的哲学。

第三泡

回甘绵长,文旅经济的赋能

一杯好茶,滋养一方水土

印象大红袍自2010年公演以来,累计演出超6446场,接待观众近900万人,助力武夷山茶旅产业从“门票经济”迈向“全域体验”。茶庄园里游客化身“茶农”,岩骨花香漫游道上探究风土奥秘,茶宿、茶宴、茶研学等新业态蓬勃生长。

这杯茶的“回甘”,是产业与民生的共荣。

12万涉茶人员、150亿元茶业产值、2.28亿元茶叶税收……数字背后,是无数像印象大红袍演员这样的本地茶农,用汗水浇灌出的“茶香经济”。

第四泡

余韵悠远,未来可期的创新

面对旅游市场的不断变迁,印象大红袍不断创新突破:印象文旅市集、茶汤酒店等勾勒出“文旅+”的多元蓝图。尽管挑战犹存,但正如茶汤需经火焙,印象大红袍的“余韵”,在于守正创新——用群众演绎群众的生活,让传统技艺与现代舞美持续对话。

而比商业版图更动人的,是这台演出对艺术极致的追求——以“茶人精神”自我鞭策,将每一场演出视为一次“归零重启”。

这杯茶的“余韵”,在于对细节近乎苛刻的打磨。

为了让每一场演出都能近乎完美呈现,对演员的日常排练、考核标准可以用“严苛”二字概括,而幕后的后勤保障团队同样“以茶道侍奉舞台”,大家各司其职,精益求精,默默奉献。

这杯茶的“火焙”,是艺术团的创新基因。

印象大红袍艺术团成立15周年来,始终坚持艺术表达的创新。这台演出源于山水,演绎山水,印象大红袍不断坚持创新为的便是将这片山、水、茶的故事能够讲述的更动人。

这杯茶,敬天地,敬匠心,敬生活

这杯茶,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是历史与当下的共鸣

更是每一位观众

“放下烦恼,带走幸福”的治愈良方

国际茶日,不妨以印象大红袍为引

品味武夷山的山水之奇、茶史之厚、人情之暖

让这杯“茶”的万般滋味,浸润你的身心

来源丨印象大红袍

武夷山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武夷山旅游"(ID:SzwyCoLt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美食   滋味   印象   国际   武夷山   山水   茶农   演出   匠心   余韵   观众   演员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