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评价赫鲁晓夫:和中国关系破裂,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赫鲁晓夫是一位重要且复杂的历史人物,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依然没有一个对他比较固定且统一的评价。

作为苏联的领导人,让苏联人以及现在的俄罗斯人来评价他,是更合理的,毕竟很多苏联人是亲身经历过赫鲁晓夫时期的,那么他们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位前领导人的呢?

俄罗斯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可以用“又爱又恨”来概括,既有肯定其改革勇气的认可,也有对其鲁莽决策的批评,甚至将苏联解体的部分责任归咎于他。

赫鲁晓夫最受认可的是他公开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为数百万人平反冤案,解冻社会思想。

俄罗斯学者费奥多洛夫认为,他“冒着生命风险揭露斯大林的罪行”,尽管他本人曾是斯大林亲信,但“战胜了自己身上的斯大林主义因素”。

这一举动被视为苏联走向开放的第一步。

其次在民生和科技方面,赫鲁晓夫也做了不少的贡献。

他推广了“赫鲁晓夫楼”,以低成本快速解决二战后的住房短缺,尽管房子简陋,但让普通人有了栖身之所,至今仍被承认是“必要的应急措施”。推动养老金改革、免费教育普及,提升了民众生活水平。

苏联也是在他的任内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加加林进入太空,核电站技术也领先全球,被视为“黄金年代的象征”。

苏联妇女走在新盖好的“赫鲁晓夫楼”前

而赫鲁晓夫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外交方面。

俄罗斯人普遍认为他外交政策“自相矛盾”,一边想和西方缓和关系,一边又激化与中国的矛盾。

而和中国的关系破裂,被认为是后来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其实苏联当时和中国闹僵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好处。

赫鲁晓夫为了争当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非要逼中国认错,结果把中国这个最能打的盟友变成了敌人。原本苏联只需要对付美国,后来却要同时面对中国和西方的夹击。

苏联为了防中国,在中苏边境驻扎了百万大军,每年光军费就烧掉几百亿卢布,搞得国内经济越来越差。

和中国关系闹僵后,还产生了连锁反应。

以前苏联带着中国、东欧小弟们搞共产主义,结果赫鲁晓夫和中国闹掰后,其他小弟也心思活络了。

越南、朝鲜这些国家开始和中国勾勾搭搭,苏联再也不能“一呼百应”了。

更惨的是,中国后来直接和美国联手,苏联反而成了被围观的“反派”。

赫鲁晓夫本来想搞改革让苏联富起来,比如推广玉米、建核电站,结果中苏一闹翻,苏联不得不把大量资源砸到军备竞赛上。

原本计划给老百姓盖房子的钱,全拿去造坦克导弹了。

原本苏联的轻重工业发展就不平衡,赫鲁晓夫这么一弄,情况更恶劣了,苏联老百姓连双像样的皮鞋都买不到。

日子久了,苏联人自己都觉得“这社会主义过得还不如资本主义”。

本来赫鲁晓夫就批评了斯大林,现在又和中国关系搞僵了,苏联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开始动摇。

中国骂苏联是“修正主义叛徒”,苏联骂中国是“教条主义疯子”,进一步造成了老百姓的混乱,到底谁是社会主义,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这种思想混乱直接导致后来戈尔巴乔夫搞改革时,年轻人压根不关心苏联死活了。

当然,不可能说就是因为和中国搞僵了关系,苏联就解体了,中国没那么重要,苏联也没这么脆弱。只是赫鲁晓夫的外交策略失误确实是让让苏联走上绝路的关键一步。

船大难掉头,越是大的国家,越是重要的政策,改革的时候就越是慎重。中国是革命成功、改革成功的典范,所以我们对于改革是比较推崇的。

但实际上,纵观人类历史,改革的结果,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还有很多改革反而让情况雪上加霜。

赫鲁晓夫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改得太急,结果把自己给甩出去了。

赫鲁晓夫想在农业上做出点成绩,强行推广玉米种植,可是俄罗斯的气候压根就不适合种玉米导致减产,被嘲讽为“驴尾巴的涂抹”。

盲目开垦导致生态破坏,数千万公顷土地沙化,农业改革最终反而是把苏联推到了饥荒的边缘。

不仅仅是苏联解体,赫鲁晓夫的决策还导致了后来的另外一件事,也就是现在的俄乌冲突。

1954年将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被俄罗斯人视为“愚蠢的礼物”,认为这是2022年俄乌冲突的历史伏笔。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和他自身很大的原因。赫鲁晓夫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但改革不彻底。

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却制造对自己的吹捧,只是反了斯大林,没有反对个人崇拜,无非是换了个人来拜拜。

经济上放权给地方却保留计划经济框架。给国家经济松绑了又没有完全松绑。

这样的性格,可能是他的出身有关,赫鲁晓夫出身在一个矿工家庭,这让他很擅长和群众打成一片,但文化水平低、讲话粗鲁。

在联合国用皮鞋敲桌子、骂抽象艺术是“驴尾巴”,这些行为被西方嘲笑,但在俄罗斯民间却成了“真性情”的象征。

客观的评价,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的先驱者,但算不上是英雄。

多数俄罗斯人认为他比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更有魄力,但缺乏战略眼光。他的改革为后续短暂繁荣打下基础,却因性格急躁、政策反复而失败。

部分观点认为,他全面否定斯大林动摇了苏共权威,同时与中国交恶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团结,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

俄罗斯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充满了矛盾,既认可他打破思想禁锢、改善民生,同时也批评他鲁莽冒进和外交失误。

正如墓碑上的黑白大理石,不是非黑即白。他既是“光明的启幕者”,也是“混乱的制造者”。

参考资料:

[1]伍岳.浅析苏联赫鲁晓夫时期的垦荒运动[J].西部学刊,2023,(17):59-62.

[1]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从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时期[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2,16(05):120-13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6

标签:历史   赫鲁晓夫   中国   俄罗斯人   评价   原因   关系   苏联   斯大林   俄罗斯   时期   个人崇拜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