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曾经门店狂飙、开店比便利店还快的益丰药房,突然开始“猛踩刹车”。
据其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关店1078家,门店总数从15762家骤降至14684家,创下历史最大规模关店动作。
与此同时,它却交出了240.62亿元营收、15.29亿元净利润的“亮眼成绩单”,成为行业中唯一营收、利润“双增长”的龙头连锁。
图源:益丰药房2024年年度报告
这边赚钱,那边关店,看上去有点拧巴,实则暗藏玄机。
开店开到天花板、线下流量断崖式下滑、医保改革加速……
整个医药零售行业,正在上演一场“反转剧”,而益丰选择成为最早清醒的人。
益丰药房的“逆行式瘦身”
曾几何时,益丰药房在门店大战中,是最拼命的一匹“黑马”。
自2019年末到2024年底,从4752家扩张至15762家,短短六年,新开门店超过 1万家,门店数量实现了三倍增长。
在行业强调“规模为王”的阶段,这样的速度令人瞩目。而益丰也借助快速扩张,顺利跻身全国连锁药店前三。
图源:益丰药房2019年财报
但在2024年间,故事突然发生了“反转”。
这一年,益丰药房新开了2512家门店,但同期也有1078家门店关闭,关店力度远超以往,首次出现年度净关店超千家的情况。
据公开数据显示,益丰药房2023年全年关店还不到160家,甚至在2024年上半年,仅关了72家,但下半年,关店节奏明显加快,门店缩减陡然提速。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益丰加快关店的同时,其股东的资本操作也变得格外频繁。
去年9月、10月以及今年1月,益丰大药房的股东就已多次减持套现,动作频频。同年6月,益丰大药房的股东再次大手笔减持,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控股方厚信创投以及一致行动人益之丰、益仁堂三家有限合伙企业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2424.8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以当日收盘价估算,这笔减持有望套现超6亿元。
图源:益丰药房公告
这一波又一波耐人寻味的操作,不像是一时兴起的“战略调整”,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方向修正。
结合2024年财报来看,真实信号,似乎也逐步浮出水面。
2024年尽管益丰交出了一份看上去漂亮的财报——营收240.62亿元,同比增长11.31%;净利润15.29亿元,同比增长8.26%,依然是行业中为数不多保持双增长的连锁药企。
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趋势并不乐观。益丰的利润增速已经连续多年放缓,从2020年的高增长41.29%,一路滑落至2024年的8.26%,正式跌入个位数区间。哪怕2022年有短暂反弹,也难改整体下行趋势。
图源:网络
同样利润缩水的,还有一心堂,2024年利润暴跌79.23%;漱玉平民,亏了1.89亿元,净利暴跌241.9%;健之佳也不乐观,同比下降69.08%。
值得注意的是,健之佳表示,2024年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已无法覆盖门店租金、人力等刚性费用的持续增长,经营压力显著加剧。
这条下行曲线,很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靠规模扩张堆上去的增长空间,已经见顶了。
更关键的是,扩张越快,代价越大。
门店越多,运营成本越高;人效越低,利润越薄。对很多老旧门店来说,营业额连水电人工都扛不住,继续撑下去就是“开一家亏一家”。
图源:网络
这一年,它不再盲目追求门店数量,而是优先处理“低效资产”——清掉选址落后、模型跑不通的门店;通过合并、转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止血止损”。
在行业普遍还在死磕“门店总数”这块KPI时,益丰率先调转方向,把过去那条靠开店跑出来的增长曲线,亲手掐断。
看上去激进,实则理性。
在消费端疲软、医保限制、线上分流、成本倒挂的大环境下,“瘦身”才是现实中最难、却也最必要的一步。
线下药房的焦虑正在爆发
益丰的关店动作只是冰山一角。
2024年,全国医药零售行业的门店数字不再是一路攀升,而是出现罕见的回撤信号。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药店的关店数量呈现逐季上升趋势,四个季度分别关闭了6778家、8792家、9545家和14114家药店。全年累计关店超过3.9万家,关店比例达到了5.7%。
整个行业的“关店潮”持续蔓延。这波焦虑背后,主要有三股冷风:
1、线下红利已尽:黄金十年正式落幕
过去,药店开在街角就是“稳赚不赔”。医保统筹+居民刷卡消费,门店人流不断。如今,医保卡限制OTC购买,统筹账户收紧,不少顾客不再逛药店,而是手机下单,货到家门口。客流走了,门店盈利模型就塌了。
图源:网络
2、成本抬头,压力卡在脖子上
房租、人力、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合规成本,每一项都在涨。尤其是直营比例高的连锁,更是“重资产”绑身,一旦流量回落,净利空间迅速被蚕食。不少药房苦撑一年,最后只能选择关门止损。
3、线上渗透,反噬线下
2024年,医药O2O成交额持续攀升,越来越多药店接入本地配送平台。表面看,这是场景的延伸和服务的升级;但实质上,却在悄然稀释线下到店的需求,让门店逐步沦为一个配送节点。流量被平台拦截,线下门店自然开始“失血”。
消费者购药习惯也在悄然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下单、即时送达,线下药店的客流日趋减少。与此同时,医药电商却在迅速壮大。
2024年,京东健康实现营收582亿元,净利润达47.9亿元,双双超出市场预期,尤其下半年表现强劲,实现双位数增长;阿里健康全年营收305.98亿元,同比增长13.2%,净利润则大增62.2%,达到14.32亿元。
图源:2024年京东健康财报
这场线下药房的“关店潮”,早已不是个别企业的短期调整,而是行业结构性变革的集中体现。
医保政策调整、消费者行为转移、经营成本上涨,以及线上渠道的高效替代,多重因素叠加,正迫使整个医药零售行业加速洗牌。
砍掉门店,换增长曲线
门店关得猛,不代表企业“认输”,恰恰说明:线下那套老打法,已经玩不动了。
益丰没有选择硬扛,而是把资源投向了另一条路——从“卖药”走向“卖健康”。
2024年,益丰密集注册了多家子公司,业务一口气铺向了AI医疗、远程健康管理、职业中介、母婴服务、甚至连食品添加剂都囊括进来。
图源:企查查
图源:证券时报
看上去跨度极大,其实背后只有一个核心目标:抢占消费者的健康入口。
这不是纯粹的“多元化”,而是把药店从“等顾客进店”,变成“主动绑定用户的全周期健康需求”。
比如“职业中介”,背后可能是药师共享、医疗人才外派;“远程健康管理”,可以对接慢病监测、营养干预、家庭用药指导……这些看起来离门店很远的服务,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摆脱对药品本身的利润依赖。
图源:网络
药店的价值,正在从“靠客流”变成“靠关系”;从“等人上门”变成“提供决策”;从“卖药一次”变成“服务一生”。成了掌控用户“综合生命周期价值”。
这种转型,不只是益丰在做。
老百姓大药房也在做健康管理、皮肤护理服务,但多以“试点门店”推进,整体还在早期阶段;大参林推出智能慢病管理柜,布局私域社群运营,但尚未形成规模;一心堂虽涉足非药业务,却因加盟体系限制,效率有限。
相比之下,益丰的“药店向健康综合体”转型,步伐最快且体系最完整。它不仅选准了未来赛道,更构建了包括线上下单、线下服务、私域运营、会员分层和门店角色重塑在内的底层运营模型。
这场大规模调整,不只是削减门店那么简单,而是益丰在为重塑行业增长曲线、构建新生态做准备。
写在最后
终局已变,“卖药”只是开始。药店的终局,不再是“谁家门店多、谁家药便宜”,而是谁先跳出“药品零售”的旧壳,重构一套面向未来的价值闭环。
益丰的大幅关店和多元探索,是一次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的信号。背后折射的,不是个体企业的策略异动,而是整个医药零售行业迈入深水区的必然选择。
当线下流量触顶、医保红利收窄、线上渠道重构供需关系,传统连锁药店赖以生存的逻辑正在瓦解。门店数不再是核心资产,用户关系才是下一阶段的竞争壁垒。
未来的药店,将不仅是销售终端,更是健康管理的入口、服务网络的节点、数据连接的前台。这场转型的本质,是从“商品思维”走向“服务思维”的范式迁移。
这不是快与慢的较量,而是深与浅的分野。谁能重新定义“与用户的关系”,谁才能在未来留下名字。
觉得未来五年,还会进药店的人,是为了药,还是为了“被照顾”?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