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女子,深夜心梗发作去世,提醒,老年人睡觉前要多做这3件事!

凌晨两点半,仿佛一切都还沉浸在夜的宁静。61岁的林阿姨却突然在床上捂着胸口,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家人急忙拨打120,但遗憾的是,等救护车抵达时,她已经失去了意识。

这不是电视剧,而是许多家庭可能会面临的现实,心梗来得猝不及防,尤其是在深夜。林阿姨白天一直身强体健,平时连高血压、糖尿病这些“老年病”都不怎么沾边。就在大家都以为她很健康时,噩耗却悄然降临。

为什么深夜是心梗高发时段?又为何看起来一切正常的老人,却会在睡觉时突然倒下?这些问题,让每个中老年家庭都不禁心头一紧。其实,心梗的“元凶”常常藏在我们日常的细节里,尤其是在入睡前的这段时间。

或许,仅仅是晚上做对了几件小事,就能把这场“意外”大大推迟。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老年人睡前千万不能忽视的3个关键习惯,尤其是第3点,你可能一直都做错了。

到底为什么深夜是心梗的高发时刻?

专家指出,清晨和深夜是人体交感神经最活跃的时段,心率、血压波动较大。据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中心研究,夜间12点到凌晨6点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魔鬼6小时”,其中心梗发作占全天心梗总数的43%

睡眠时,呼吸变浅、血流减慢,体内血液黏稠度上升,血管收缩更明显。再加上夜间多为空腹,容易导致低血糖,进一步诱发心肌供血不足

另外,许多人晚上不注意,熬夜、吃重口味宵夜、睡前情绪激动,都会使交感神经长时间持续兴奋。

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数据,中老年人如果长期晚上入睡质量差或睡前饮食不当,心梗风险提升约30%以上。这不是危言耸听,心梗往往“无声无息”,一旦发作,抢救成功率远低于白天。

坚持睡前做这3件事,有效远离夜间心梗“魔咒”

温和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泡脚并非老年人才有的“养生迷信”,而有充分医学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实验显示,睡前用40-43℃温水泡脚20分钟,能让下肢外周血管扩张,心脏负担减轻,夜间血流循环速率提升约14.8%

血液流通顺畅,心肌缺血事件减少,还能安神助眠,让老人更容易进入深层睡眠。但注意水温不过烫,糖尿病或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应遵医嘱操作

保持情绪平稳,避免情绪刺激

临床调查发现,约65%的夜间急性心梗患者,发作前有情绪波动(生气、过度激动、惊吓等)。

国际心血管疾病杂志分析,如果睡前半小时静心冥想、做深呼吸训练,可使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减缓6-12次/分钟,血管不易痉挛,从而降低心梗诱发的概率。家人应相互提醒,晚间不聊重话、不激动争吵,营造温馨和谐入睡环境。

科学安排睡前饮水,预防血液黏稠

高黏稠度血液是夜间心梗“幕后黑手”之一。据《柳叶刀》杂志数据显示,睡前适量饮水(约150-200ml温水)可使血液黏稠度下降22.5%,心脏供血更顺畅。

很多老年人怕半夜上厕所,睡前干脆一口水都不喝,反而错失保护心脏的机会。其实,只要不一次性大量灌水,分几口慢慢喝,不会显著增加起夜次数。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国指南(2020年版)》

《睡眠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综述》,中华医学杂志

《柳叶刀》:夜间饮水对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meta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养生   老年人   深夜   女子   夜间   黏稠   交感神经   血液   情绪   饮水   血管   心率   下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