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考好,越说没关系孩子成绩越差,做好 3 件事,比说啥都管用

早上刚刷完牙,闺蜜就急急忙忙发来消息,字里行间全是委屈:

儿子数学考了 78 分,她特意压着担心,笑着说 “没事,下次努力就好”;

结果孩子 “啪” 地把卷子揉成一团扔在桌上,红着眼吼了句 “你根本不在乎我”,转身就躲进房间锁了门,任她怎么叫都不开。

“我明明怕他有压力才放宽心,怎么反倒成了‘不在乎’?” 闺蜜很困惑。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进入了误区。

我们总想着 “赶紧帮孩子摆平麻烦”,却忘了先看到孩子心里的那股子委屈。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难过、委屈的时候,负责情绪的 “杏仁核” 会先 “占领大脑”,这时候理性思考的 “前额叶皮层” 根本不工作。

孩子没考好,你说 “没关系”,在孩子听来就是 “我的难过白受了,我熬的夜、刷的题,在你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想要安慰真管用,得先懂 “情绪优先” 的道理,再用对方法。

01

别用 “同情心” 敷衍:孩子要的是 “你懂我”,不是 “你可怜我”

很多家长以为,“心疼孩子” 就是 “理解孩子”,但其实 “同情心” 和 “同理心” 可不一样。

前者是 “我觉得你可怜”,后者是 “我懂你的委屈”,一字之差,孩子的感受天壤之别。

就说孩子搭积木吧,费了半小时搭的 “城堡” 突然倒了,孩子哇地哭起来。

要是用 “同情心” 安慰,咱们多半会说 “别哭了,不就是块积木嘛,妈妈再给你买一套更好的”。

这话看似在解决问题,其实根本没理解孩子的情绪 ——

他哭不是因为积木没了,是心疼自己花了那么多心思搭的 “作品” 没了,是遗憾和委屈没人看见。

你越说 “再买一套”,他越觉得 “你根本不懂我为什么难过”,哭起来反而更凶。

但真正能走进孩子心里的,是 “同理心” 的回应。

你可以蹲下来,轻轻拍他的背说:

“宝贝是不是特别心疼呀?妈妈刚才看着你搭了好久,城堡倒的时候,你心里肯定咯噔一下,对不对?”

这话一出口,孩子多半会扑进你怀里接着哭,但这时候的哭不一样了 —— 是情绪有了出口,是知道 “有人懂我”。

哭完很快就会抬起头问:“妈妈,我们能不能一起再搭一个?”

闺蜜的儿子也是这样,他不是怕考了 78 分,是怕自己 “想考 90 分” 的努力被忽略。

当妈妈只说 “没关系”,他感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 “我的付出没被看见”,自然会用发脾气来反抗。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6 到 16 岁的孩子,对 “情绪被认可” 的需求,比 “问题被解决” 重要多了。

要是总用 “别难过”“没事” 敷衍,孩子要么以后啥都不跟你说,要么故意用脾气吸引你的注意 —— 哪怕是负面关注,也比 “被忽略” 强。

02

做 “陪练型父母”:先站在孩子身边,再带他往前走

光理解情绪还不够,孩子难过的背后,其实藏着 “我搞不定,需要帮忙” 的期待。

这时候咱们不能替他解决问题,就像教孩子骑车,你不能替他骑,却可以扶着车把教他找平衡 ——

这就是 “陪练型父母” 该做的:先站在他身边,再陪他一步步往前走。

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教授,花了 30 年研究 “思维模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发现,家长怎么说,直接决定孩子怕不怕失败。

比如孩子学跳绳,总跳几下就断,要是说 “你怎么总跳不好?是不是没天赋啊”,孩子会觉得 “我天生不行,再练也没用”,慢慢就不想试了;

但要是换个说法:“你刚才连续跳了 5 个,比昨天多了 2 个呢!

咱们再试试手和脚配合着来,说不定能再多跳一个”,孩子会盯着 “多跳一个” 这个小目标,越练越有劲儿。

这就是 “成长型思维” 的魔力 —— 不盯着 “能不能做好”,只关注 “有没有进步”。

之前看到个案例,男孩学打篮球总投不进。

爸爸没说 “别打了,你不是这块料”,而是陪他一起看投篮视频:

“你看哥哥投篮时,手腕会往下压,咱们也试试这个动作,投不进没关系,先找感觉”。

练了一周,男孩终于投进第一个球,蹦着跳着跟爸爸击掌 —— 这种 “陪他找方法” 的方式,比说 10 句 “加油” 都管用。

还有个小技巧,就是 “小步子原则”—— 把大目标拆成 “踮踮脚就能够到” 的小目标。

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别一上来就说 “下次要考 90 分”,可以一起翻卷子:

“这次错了 5 道题,3 道是计算错的,2 道是没读懂题。

咱们这周先每天练 10 道计算题,争取下次计算不丢分,好不好?” 先解决最容易的问题,孩子每对一道题,信心就多一分,慢慢就敢挑战更难的了。

孩子不怕 “难”,怕的是 “看不到希望”;咱们要做的,就是帮他把 “大困难” 变成 “小台阶”,陪着他一步步往上走。

03

3 个 “接地气” 方法:让孩子受挫时,第一时间想起你

其实不用复杂的理论,日常 3 个小步骤,就能让孩子觉得 “妈妈懂我,还能帮我”,每个方法都简单好操作,咱们照着做就行。

第一个步骤,先 “说出孩子的情绪”,再听他说。

比如孩子玩具被同学弄坏了,别急着说 “再买一个”,可以蹲下来跟他说:

“你的奥特曼被弄坏了,是不是特别生气呀?这可是爸爸生日送你的,你平时都舍不得让别人碰呢。”

戈特曼研究所就提过,帮孩子把说不出来的感受 “贴标签”,他会立刻觉得 “妈妈懂我”,原本憋在心里的火,一下子就软下来了。

这时候再问他 “刚才发生什么了”,孩子才愿意把事情说清楚。

第二个步骤,用 “自己的失败经历” 帮孩子松口气。

其实咱们偶尔说说自己的糗事,反而能拉近距离。

比如孩子学画画,觉得自己画得丑不想学了,可以跟他说:

“妈妈小时候学画画,画的小猫像老鼠,老师还笑着问我‘这是小老鼠戴了猫耳朵吗’。

后来我每天对着镜子画自己的手,练了一个月,终于画得像样了。”

孩子听了会觉得 “原来妈妈也失败过,我也可以再试试”。

芬兰有个 “国际失败日”,大家都分享 “我没做好的事”。

就是想让孩子知道:失败不是 “丢脸的事”,是成长必经的路。

第三个步骤,陪孩子 “想办法”,而不是直接 “给办法”。

比如孩子和同学吵架了,别直接说 “你要跟他道歉”,可以问他:“你还想跟他做朋友吗?要是想的话,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

比如把你喜欢的贴纸分他一张,或者跟他说‘咱们一起玩积木吧’,你觉得哪个办法好?”

让孩子自己选,他会觉得 “这是我的决定,我要做好”;

就算没成功,也能一起分析 “为什么这个办法不行,下次换个什么方式”,慢慢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了。

04

最后想说:

孩子受挫时,不需要 “完美的安慰”,需要的是 “你站在他身边”:

他哭的时候,递张纸,说句 “我知道你难过”;

他想放弃的时候,陪他找方法,说句 “咱们再试一次”;他进步的时候,真心夸他,说句 “你做到了,妈妈真为你开心”。

闺蜜后来没再提分数,只是轻轻敲了敲儿子的门,说 “妈妈刚才看见你揉卷子时,手都在抖,肯定特别委屈吧?要是想聊聊天,妈妈就在客厅坐着”。

过了十分钟,儿子的门开了,小声说 “妈妈,我其实想考 90 分的”——

你看,当孩子知道情绪能被接住,才愿意把心里的话掏出来。

咱们做家长的,最大的本事不是让孩子 “不遇到挫折”,而是让孩子知道:

“就算遇到困难,妈妈也会陪我一起面对,我不怕。” 这份底气,才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东西。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育儿   孩子   管用   没关系   成绩   妈妈   情绪   委屈   方法   积木   同情心   步骤   儿子   家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