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高精度传感器正重塑增材制造未来——从ASTM的ICAM大会看行业智能化趋势及中国机遇

根据3D科学谷的市场观察,2025年十月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全球增材制造领域的精英齐聚一堂,参与由国际标准权威组织ASTM国际主办的国际增材制造大会(ICAM)。作为行业的风向标,本届大会清晰地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增材制造正在告别“黑箱”操作,通过更高精度的传感器、实时过程监控与数据智能,大步迈向全面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新时代。

https://icam2025.amcoe.org/event/d807440e-72cb-4782-931d-5021c4582163/summary

© ASTM

监测技术

© 3D科学谷白皮书

3D科学谷洞察

ICAM大会为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增材制造的未来,是“感知”和“思考”的未来。高精度传感器是它的“眼睛”,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是它的“大脑”。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这既是一场关于核心技术与数据主导权的竞争,也是一次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的绝佳机会,更是一次考验更高级别国际合作战略能力的机遇。唯有在智能化赛道和国际合作领域加速布局,方能在全球高端制造的未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大会焦点

从“结果检测”转向“过程智控”

以往,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的质量保障严重依赖于打印完成后的检测,这不仅成本高昂,且无法挽回已产生的废品。而本次ICAM大会的议题显示,行业的焦点已彻底转向“过程感知-决策-控制”的闭环。

高精度、多模态传感技术的融合

议题中大量报告展示了远超常规的监测技术。例如,结合超高速热成像相机、高分辨率熔池监控(MCP)和激光声学传感器,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时空分辨率,实时捕捉打印过程中熔池的温度场、飞溅形态和声波特征。这意味着,工程师不再仅仅看到“是否打印”,而是能洞察“如何打印”——每一个微小的缺陷,如匙孔、球化或微小孔隙,都可能在产生瞬间被捕获。

“ 3D Science Valley 白皮书 图文解析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成为“大脑”

海量的过程监控数据本身并无价值,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大会多个分论坛强调了AI/ML在数据挖掘中的核心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将传感器信号与最终零件的力学性能、疲劳寿命等关键指标直接关联,建立起“过程参数-缺陷特征-成品性能”的预测模型。这使得打印系统不仅能识别缺陷,更能预测缺陷并自动调整参数进行补偿,实现自适应打印。

“ 3D Science Valley 白皮书 图文解析

数字孪生与闭环控制走向实践

最前沿的讨论集中于将物理打印过程与它的数字孪生模型实时同步。在打印过程中,传感器数据不断与数字模型进行比对,一旦出现偏差,控制系统会立即微调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或送粉率,形成一个实时闭环质量控制系统。这标志着增材制造正从“自动化”迈向“自主化”。

标准化推动技术落地

作为ASTM主办的大会,“标准化”自然是关键议题。与会专家强烈呼吁,为这些新兴的过程监控技术和数据格式建立行业统一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不同设备商、不同用户产生的数据才能互通互认,从而加速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ICAM大会日程

© ASTM

趋势洞察

智能化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增材制造智能化的终极目标,是使其成为像传统减材制造一样可靠、可预测、可认证的成熟制造技术。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医疗植入物等“零容忍”失效的高价值领域,基于过程监控的“首次即完美”和质量数字化溯源,是增材制造从“快速原型”走向“直接量产”的基石。

谷视角 中国:从“跟跑”到“并跑”的战略抉择

针对增材制造的战略价值和发展趋势,中国必须并行推进一套更加主动、系统和务实的国际合作战略。在全球化技术生态中,对于正迈向智能化的增材制造领域,中国应致力于从“参与者”转变为 “共同架构师” ,通过增强国际合作,加速自身发展并塑造未来格局。主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开展标准对话,推动在过程监控数据格式、质量认证体系等方面的互认机制。这能极大降低中国增材制造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实现供应链领域的价值融合,为全球供应链集成扫清障碍。

面对这一全球性的智能化浪潮,作为全球增材制造重要市场的中国,必须积极应对,把握历史机遇。

把握机遇,中国需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数据生态:鼓励国内领先的设备商、顶尖科研院所与下游重点应用企业(如中国商飞、航天科技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定义数据需求,共享脱敏后的工艺数据,避免“数据孤岛”。

3D科学谷认为,当前中国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和产业应用,在增材制造的产业化方面已经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下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切入点将是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示范应用,集中力量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关键领域(如大飞机发动机部件、航天轻量化结构件)率先部署智能增材制造生产线。通过标杆项目的成功实践,验证技术价值,积累工程经验,并反向拉动上游技术和产业链的成熟。 研发领域,支持中国领先的增材制造企业在技术高地国家设立研发中心,这不仅是“技术前哨”,更是与国际顶尖团队深度合作的平台。同时,吸引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面向全球的智能增材研发中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技术共同体。

中国还可以将智能增材制造作为“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个性化医疗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信任与互利为基础的市场与合作伙伴。

面对增材制造智能化的全球竞赛,中国面对的并非是威胁,而是更广阔的机遇,中国可以通过深度参与标准制定、构建国际研发联盟、融合全球产业链、开放人才数据生态以及拓展新兴市场,中国能够将庞大的市场应用场景、日益强大的制造能力和积极开放的姿态,转化为真正的国际竞争优势。最终,通过在国际合作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中国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技术变革,更有可能成为全球增材制造智能化新生态的共同定义者。

3D科学谷免责声明:本文以中立的视角,基于对ASTM ICAM大会普遍议题趋势的分析与综合,欢迎读者通过以评论等互动的方式提出不同意见,共同为产业提供信息参考。

知之既深,行之则远。基于全球范围内精湛的制造业专家智囊网络,3D科学谷为业界提供全球视角的增材与智能制造深度观察。有关增材制造领域的更多分析,请关注3D科学谷发布的白皮书系列。

网站投稿 l 发送至2509957133@qq.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科技   中国   传感器   机遇   趋势   大会   未来   行业   技术   领域   数据   全球   过程   国际合作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