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岁的刘先生,企业高管,作息忙碌、饮水稀少是常态。

他总说:“我不口渴就不喝水,喝水多了老得跑厕所,影响工作效率。”最近,他体检发现肌酐升高、尿蛋白阳性,被诊断为慢性肾病早期。
听完医生解释,刘先生才懊悔不已:“我明明没喝酒、没熬夜,怎么就肾病了?”医生轻轻一句话让他沉默良久——“你每天都在犯的饮水习惯,比你想象中更伤肾。”
你是不是也觉得“喝水是最健康的事”?但很多人喝水方式不对、喝的水不对、时间不对、状态不对,就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把肾“拖垮”。
有研究显示,我国慢性肾病患者超1.2亿人,且超过80%的人对自己已患病一无所知。

尤其是本文提到的第2个饮水坏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做,你中招了吗?
我们都知道,肾脏像“人体的净水器”,负责过滤血液、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平衡。而“喝水”,本是保护它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但问题来了——方式不对,水再多也可能是“负担”。
从临床统计看,不少早期肾病患者,都存在以下饮水习惯问题:
1.长时间口渴才想起喝水

渴觉下降是老年人常见现象,等到口渴才喝,肾小球早就处在“高浓度代谢废物”的状态,增加肾单位工作强度,造成慢性损伤。
2.一次大量灌水,解渴快却伤肾猛
不少人习惯“猛灌一大瓶水”,尤其运动后、大汗淋漓时,短时间内水分骤然进入体内,增加肾小球滤过负担,甚至导致电解质紊乱。
3.饮用不洁净或高矿化度水源
部分人长期饮用井水、自来水过滤不当,水中杂质、重金属残留高,肾脏长期代谢这些物质,等于“用命去净化水”。

4.用饮料代替白开水
甜饮料、功能饮料中的糖、磷酸盐、防腐剂等成分,会刺激肾小管、引发酸性代谢负担,甚至增加肾结石风险。
医学研究表明:肾脏长期处在高渗透压、代谢压力状态下,会加快肾单位凋亡,诱发慢性肾病。
别以为每天“喝水”就万事大吉,错的喝法,比不喝更伤肾。
肾病不是一下来的,而是被日常“小事”堆积出来的。以下这些信号,就是肾脏发出的“求救短信”:

1.尿液泡沫多、颜色深,说明肾过滤异常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早期的重要信号。尿液长时间泡沫丰富不消散、颜色黄褐甚至有异味,说明代谢废物排出紊乱,肾功能可能已受损。
2.脚踝浮肿、眼皮水肿,是水钠潴留的征兆
肾功能下降会导致水分无法及时排出,体内钠离子、液体堆积,引起四肢或眼睑水肿,一早起床就浮肿是典型表现。
3.夜尿频多,睡不安稳

正常成年人夜尿应≤1次。若夜尿明显增多、影响睡眠,可能是肾浓缩功能下降。研究发现,慢性肾病初期90%的患者都有此表现。
4.体力差、易疲劳,贫血早期征兆
肾脏不仅排毒,还负责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调节造血。肾功能下降,会使人出现乏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亚健康”状态。
这些变化,很多人觉得“只是累了”“年纪大了”,殊不知,肾功能的下降常常就是从这些细节开始的。

别等肾功能出问题才开始重视喝水。正确的饮水方式,是守护肾脏最便捷、有效的日常行为。
1.分次小口喝水,模拟“润物细无声”
建议每天6-8次,每次150~200ml,慢慢喝,不憋尿,这样可以有效稀释尿液、减轻肾脏代谢负担。
2.选对水源,远离高硬度水或杂质残留
建议使用净化处理的饮用水,避免长期摄入重金属、钙镁离子含量高的“硬水”,减少肾结石和慢性炎症风险。
3.牢记这3个关键时刻补水

4.替代饮料的健康选择
若不爱喝白水,可选择淡盐水、柠檬水、决明子茶等低刺激性、促进排毒的健康饮品,避免甜饮、奶茶、碳酸饮料成为“隐形伤肾源”。

医学共识普遍认为:良好的饮水习惯,是预防慢性肾病最基础、最容易做到的方式之一。别让错误的“喝水方式”成为你忽视的健康盲点。
从今天开始,不妨试试看,把每一口水喝得更科学、更“懂肾”。
提醒: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文中建议仅供参考。若已存在慢性肾病或代谢类基础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调整饮水结构。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年第3期:我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
4. WHO Guidelines on Drinking-Water Quality, 4th edition
5. 《水分摄入与肾脏健康关系研究综述》,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