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哈喽,大家好,小锐这篇科技产业观察,主要聊聊中国硬科技的逆袭时刻,当美国波士顿动力还被视作足式机器人领域的“天花板”时,中国科企已经在全球竞标中直接亮剑,用实力拿下关键订单。
更让人振奋的是,以这家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正密集冲刺IPO,带动整个行业实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机器狗为何能击败全球巨头,这些科企的突围背后藏着怎样的密码,它们的崛起又会给中国硬科技赛道带来什么改变?

中国机器狗赢下关键一战
在国际高端装备竞争中,能击败行业巨头拿下订单,往往是技术实力最直接的证明,新加坡能源集团曾为电力巡检项目发起全球招标,目标是寻找一款能适应复杂工况、稳定完成巡检任务的机器人。
消息一出,包括波士顿动力在内的全球领军企业纷纷入局,毕竟电力巡检机器人的技术门槛极高,既需要强大的动态平衡能力,又要能应对户外复杂环境,还要具备精准的智能交互功能,谁也没想到,最终笑到最后的不是行业老牌巨头,而是来自中国杭州的云深处科技。

其旗下四足机器人绝影X30成功中标,成为新加坡能源集团的合作方,这款工业级机器狗最大负载达85公斤,能在恶劣环境中持续作业,完全满足电力巡检的高强度需求。
这一战不仅让中国机器狗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更揭开了“杭州六小龙”的神秘面纱,这群深耕硬科技赛道的中国企业,早已不是默默无闻的追随者,而是敢于和全球巨头同台竞技的挑战者。

硬核实力解码
中国科企的突围,从来不是偶然,而是长期技术积累与精准市场布局的必然结果,云深处的成功,背后是科学家创业团队的多年深耕。
创始人朱秋国是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师从褚健教授和熊蓉教授,长期聚焦足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2017年与同事李超联合创办公司后,就立志打造具备高动态平衡能力的机器人产品。

短短几年间,云深处构建起覆盖四足、轮足、人形的全场景产品矩阵,四足机器人领域,除了中标新加坡项目的绝影X30,还有支持AR眼镜手势操控、可与大模型自然交互的教育科研级绝影Lite3,以及能在复杂环境作业的工业级防水机型绝影X20。
轮足领域,2025年4月发布的山猫M20融合轮式高速与足式越障优势,最大速度2米/秒、有效负载15公斤,专为应急消防、物流配送等危险地形设计,人形领域,2024年推出实验室版Dr.01后,2025年10月又发布全天候工业级新品,双臂负载达10公斤,瞄准变电站巡检与消防侦查等核心场景。

在“杭州六小龙”中,云深处的爆发不是个例,宇树科技自年初春晚崭露头角后一路高歌猛进,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稳居人形和具身智能企业第一梯队,目前正瞄准2025年10至12月提交上市申请,估值已达千亿级别。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不沉迷于“讲故事”,而是聚焦B端产业需求,让机器人在电力能源、应急消防、安防巡逻、教育科研等多个行业落地生根,用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验证技术价值。

行业全面爆发
中国科企的强势表现,正带动整个机器狗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曾几何时,国内民用机器狗市场几乎一片空白,2019年销量不足0.2万台,市场规模不足亿元。
而在云深处、宇树科技等企业的引领下,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到2023年民用机器狗销量已飙升至1.8万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4.4%,2024年市场规模更是达到7.55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的崛起还伴随着“杭州六小龙”的集体IPO浪潮,作为六小龙中首家启动上市的企业,群核科技今年2月就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8月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其已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达1783万元。
脑机接口领域独角兽强脑科技,今年8月传出IPO消息,估值超13亿美元,先后获得道氏技术2.13亿元投资、三七互娱2000万美元注资,计划在香港或内地上市。

云深处也于11月初完成股份制改造,从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释放出明确的IPO信号,而其最新一轮融资的TS已远远超标,成为资本争抢的香饽饽。
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朱秋国在今年接受采访时透露,2024年云深处营收相比2023年增长超一倍,2025年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级别,产品已进入亚太、中东、欧美等多个海外市场。
按照GGII的预测,到2030年国内机器狗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中国不仅将成为全球机器狗的主要生产基地,更将成为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的核心阵地。

资本强力护航
硬科技赛道往往意味着长研发周期、高投入、商业化路径不确定,能熬过“寒冬”并实现爆发,离不开资本的持续支持。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背后,就有着国资与险资的双重赋能,形成了独特的资本护航模式,杭州两大千亿级母基金成为早期“伯乐”,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创的杭州科创基金,早在2018年就进入了云深处的天使轮,随后在2019年、2020年持续加注。

对于宇树科技,科创基金与聚焦投强、投大、投产业的杭州创新基金从2022年起完成四轮接力式投资,强脑科技从美国波士顿实验室落地杭州未来科技城,也是源于2018年杭州方面的主动对接,之后两只基金在早期与关键阶段完成接力投资。
正是这种“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让这些企业得以在技术攻坚期心无旁骛,熬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更让人意外的是险资的“逆向加注”,一向偏好回报可预期的成熟项目、对早期科技创新鲜少涉足的险资机构,如今纷纷入局“杭州六小龙”。

公开信息显示,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背后,至少出现了38家险资机构的身影,其中27家间接投资宇树科技,25家间接投资云深处科技,人保寿险、太保寿险、泰康人寿等14家险资同时出现在两家公司股东序列,国寿健投还参与了强脑科技的B轮融资。
险资的入局,本质上是对中国硬科技价值的认可,正如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晓辉所言,硬科技领域技术迭代快、专业性强,传统投研团队曾存在认知“代差”。
而如今险资愿意打破传统偏好,正是看到了中国硬科技的发展潜力,这种资本认知的转变,正推动金融动能高效转化为科技势能与产业势能,为硬科技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

全球格局重塑
从云深处击败波士顿动力拿下国际订单,到“杭州六小龙”密集冲刺IPO,从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近100%,到国资险资联手护航,中国硬科技正在经历一场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
这些企业不再是简单复制国外技术,而是在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用本土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满足全球市场需求,过去,硬科技赛道常被贴上“太早、太难、不确定”的标签,2019年还有投资人认为宇树科技“太早期”而错过投资机会。

如今,这些曾经被忽视的企业,用实打实的业绩证明了硬科技的长期价值。
云深处的机器狗走向全球,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营收破十亿,强脑科技的脑机接口技术成为行业标杆,群核科技在空间智能赛道实现盈利,它们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在机器人、AI、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更为中国硬科技树立了可复制的发展样本。

未来,随着“杭州六小龙”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它们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用于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而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也将吸引更多人才与资本入局,中国硬科技的突围,从来不是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力、资本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科企敢于挑战全球巨头、勇于深耕核心技术,中国必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这,正是中国硬科技最动人的成长故事。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