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在公司楼下转了三圈,预制菜快餐的图片看了个遍,没一个有胃口。
转头就瞅见街角那家江西小炒,刚推开门,冰柜里堆得满当当的新鲜菜就撞进眼里,芹菜带着土味、腊肉泛着油光、鲜笋还沾着水珠,老板从后厨探出头:“今天想吃啥?直接指这儿下单。”
这阵仗,比预制菜那冷冰冰的包装实在多了。
本来想点个常规的青椒肉丝,可看见冰柜里的春笋还带着水汽,突然改了主意:“老板,春笋炒腊肉能做不?”老板立马点头:“没问题!少辣还是多辣?肉给你多放点儿?”这种能随便调整的定制感,预制菜可从来没有。
等菜的时候我就盯着后厨看,师傅手里的大勺抡得飞快,火苗裹着锅底往上窜,“滋啦”一声响,香味立马飘过来。
也就三分钟吧,菜就端上桌了,腊肉油润、春笋脆嫩,第一口就吃着那股子“锅气”,预制菜加热完总有股子“剩菜味”,跟这现炒的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结账的时候我瞅了眼账单,三十多块钱,吃得肚子溜圆。
之前吃预制菜套餐,两荤一素就得四十多,还总觉得没吃饱。
这么算下来,江西小炒这“20元吃饱、30元吃好”的性价比,确实戳中了咱打工人的心,吃着饭跟老板唠嗑,才知道这江西小炒在江浙沪比老家还火。
尤其是杭州,有的店高峰期能排三小时队,风头都盖过了西湖醋鱼,甚至有人以为它是杭州土特产。
这事儿我之前还真没料到,原来咱打工人的“胃投票”,比啥宣传都管用。
老板说,他开这家店五年了,供货的都是江西老乡,笋干、辣椒这些食材,都是从老家直接运过来的。
“咱江西人炒江西菜,调料、火候都按老家的规矩来,味道错不了。”
之前去义乌出差,也吃过一家江西小炒,那味道比我前年在南昌旅游时吃的还地道。
后来跟店里的服务员聊,才知道义乌外来人口多,大家对口味不挑剔,但就喜欢现炒的热乎饭,预制菜在这儿根本没市场。
我同事小妍是成都人,在杭州待了三年,之前总跟我吐槽“杭州是美食荒漠,除了预制菜就是淡口菜”。
自从发现公司附近的江西小炒,她每周得去三次,用她的话说:“这才叫吃饭,不是应付肚子。
”每次去,老板都记得她“不吃香菜、多放辣”的习惯,跟家里做饭似的,特亲切。
其实不光杭州、义乌,深圳最近也开了不少江西小炒。
我江西的朋友nono说,现在在深圳想吃口家乡味,不用特意找老字号,街角的“XX土菜馆”只要有冰柜,味道基本都靠谱。
“看着老板现炒,听着熟悉的家乡话,跟回了老家似的。”
咱打工人也不是不接受预制菜,比如萨莉亚,十来分钟就能上菜,大家都知道是预制的,但价格实在,没人说啥。
可现在不少连锁餐厅,把预制菜卖出了米其林的价,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上周我去某连锁餐厅,点了个两荤一素,花了四十六块钱。
菜端上来的时候还是温的,吃着像微波炉热了两分钟,当时我就想:“我还不如去江西小炒,一百块能吃三菜一汤,还是现炒的。”
而且在江西小炒点菜特有意思,看着冰柜里的菜,选的时候跟“指点江山”似的,特有成就感。
之前我想试试西红柿炒猪肉,老板笑着说:“这么搭有点怪,不如西红柿炒蛋配个小炒肉,更下饭。
”我听了他的建议,果然好吃,后来我在家做饭,还学着这么搭配,这比看预制菜的菜谱管用多了。
还有个特实在的好处,在这儿吃饭不浪费,咱自己买菜回家,总容易剩下葱姜蒜,放几天就坏了。
但江西小炒里,葱姜蒜都是免费放的,菜想点多少点多少,根本不会浪费。
这一点,比预制菜“一份固定量”的模式贴心多了。
其实打工人要的真不多,就是一顿热乎、新鲜、不贵的饭。
江西小炒能火,不是因为它多高级,而是它刚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预制菜要是能放下“高定价”的架子,保证品质,也不会被大家嫌弃。
但就现在来看,江西小炒这“现炒+实惠”的路子,怕是还得火一阵,毕竟,没人能拒绝一口带着锅气的热乎饭。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