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京剧《沙家浜》里的这句唱词,如同一枚时间的琥珀,封存了江南水乡最美丽、最丰饶、最宁静的秋日光景。
每当西风渐紧,万物开始收敛锋芒,我心中的那片芦花荡便开始摇曳起来,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惦记——惦记着稻谷飘香时池塘的沉静,惦记着秋意阑珊中芦花的孤傲,更惦记着它绽放时那种遗世独立、却又与天地浑然一体的独特模样。

昨日,我终是循着这份惦记,来到了滨海公园。此处的芦花,素有“全县之冠”的美誉,人们说它有“大家闺秀”的气质。
初闻不解其意,待我立于水畔,才恍然彻悟。这气质,并非小家碧玉的娇羞,而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与通透。它不与春花争艳,不与夏荷比洁,只是静静地等待,等待一个属于它的季节,然后以一种最盛大、最沉静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存在。
远远望去,那一片芦花,绝非单薄的“一朵朵”,而是一片连绵的、流动的云海。它们是“富胎胎的”,那是一种生命饱满到极致的丰腴;它们是“肥嘟嘟的”,带着一种天真的憨态;它们更是“甜丝丝的”,是风拂过花穗时带来的草木清香。

它们神采奕奕,在温馨的阳光下迎风招摇,那姿态,不是谄媚的迎合,而是与天地气息的共振与唱和。此情此景,恰如刘禹锡笔下“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虽带秋意,却无萧索,反而有一种生命在沉淀中愈发厚重的壮美。
走近细观,方知这份神采奕奕的根基所在。此处的芦苇,得天独厚,长得格外壮实。它们的茎,粗壮挺拔,如一个个膀大腰圆的青年,充满了“虎虎”的生机与力量。
而它们的叶子,青郁郁的,没有一丝枯黄,风过处,发出“沙沙”的声响,是亲密的低语,是同袍间的砥砺与慰藉。这让我想起端午时节,正是这看似平凡的叶子,包裹起糯米与清香,成就了节日的仪式感。
凝视着这片芦花,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那些古老的传说与诗篇。在遥远的《诗经》时代,芦花便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象,它隔开了现实与理想,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追寻与怅惘,让芦花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可望而不可即的、带有哲学思辨的色彩。

它是一道美丽的屏障,守护着心中的圣地。而在民间,更有“芦花枕”的传说,人们相信,用这洁白、柔软的芦花做枕,能安神助梦,让疲惫的灵魂得以栖息。这传说,让芦花的“甜丝丝”有了更深层的慰藉之意。它不再仅仅是风景,更是可以亲近、可以融入生活的温柔与安宁。
然而,芦花最动人心魄的,是它终身与水相伴而生的品格。水,利万物而不争;芦花,近水而生,也便渐渐具备了水的灵性与风骨。
它清清白白,根植于淤泥,身躯却一尘不染;它不枝不蔓,不攀不附,只是依着自己的生存轨迹,在水一方,做好自己。这份孤高,不是孤僻,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持。它仿佛是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无论你如何追寻,它都保持着那份圣洁的距离。
这让我不禁想起苏轼那豁达的诗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那“一苇”,何尝不是芦花精神的化身?它看似柔弱,却可以是承载着诗人的小舟,在浩渺的人生江海中,超然物外,自由驰骋。它教会我们的,是在困顿中寻找内心的开阔,在渺小中见证生命的伟大。

芦花如诗,它飘荡在秋天的画卷上,那轻盈的姿态,是诗人笔下挣脱了所有束缚的精灵。它随风摇曳,如梦如幻,那不是迷离,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
它让我们陶醉,不仅在于其清新脱俗的美,更在于它所揭示的生命哲理:真正的强大,不是锋芒毕露的征服,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温柔与坚韧;真正的美丽,不是转瞬即逝的惊艳,而是顺应时节、从容绽放的智慧。
站在这片芦花荡前,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芦苇,感受着风的吹拂,水的浸润,阳光的温暖。
心中的尘嚣,被这片美丽的芦花涤荡干净。原来,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或许就是芦花这般的状态——根植于大地,心向于天空,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以最饱满、最从容的姿态,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成为他人心中那片可望而亦可及的、带来安宁与慰藉的风景。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