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阳新籍红军名将,遭叛徒出卖被俘,被割耳破肚仍高呼红军万岁


侯中英

侯中英,原名侯国栋,1900年9月出生,湖北省阳新县大箕铺侯良才村人,穷苦农民家庭出身。自小家境贫寒,父母双亡,伯父历尽艰辛将其抚养成人。11岁时,同村塾师侯俊成见他聪明颖悟,是个可造之材,破例收其为学生,侯中英这才有了几年宝贵的学习生涯。   

1914年,14岁的侯中英到四维煤矿做了矿工。1922年,侯中英加入煤矿工人俱乐部,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此时的侯中英,中高个、身体壮实、臂力过人,立志习武从戎。1926年,北伐军经过大冶,侯中英遂投身国民革命军,编入第四军第十二师炮兵团,历任战士、班长等职务。   

1926年8月,因对部队中长官压迫士兵的行为不满,他愤而离队回乡,投身农民运动,并担任农民自卫队队长。12月中旬,中共党组织吸纳他为中共党员,从此,他完全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1927年2月,受党组织选派,侯中英入朱德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学习。8月1日,他随教育团参加南昌起义。后随军撤出南昌,一路浴血奋战,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

南下失败后,侯中英流落到广州、香港,于1928年春冒着生命危险潜回家乡。为了便于潜伏,他特地镶了一颗金门牙。回村后,村里人问他:“这几年在外发财了?”他答:“在南宁一个厂子当差,赚得不多。厂子因市面乱关门停工了,钱赚不成就回来了。”

回乡不久,侯中英即与中共阳新县委领导人曹玉阶接上了线,并受对方单线领导。为了方便与曹玉阶及时联络,他发展了本村青年侯甫浚(侯政)为交通员。   

这一年阳新久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粮荒严重。农民们无米下锅,很多人被饿得啃树皮、嚼草根、吃观音土,而地主们囤积居奇不肯借粮给,农民卖儿卖女、上吊、逃荒现象时有发生。

曹玉阶对此心焦如焚,提出“没有饭吃的团结起来”的口号,并交给侯中英从地主手中夺粮的任务,3名秘密党员熊高才、侯星海、曹茂辉配合。为了未来工作的需要,曹玉阶要求他不要公开露面指挥大箕铺地区的夺粮斗争。

受命后,侯中英和熊高才制定了奇袭夺粮办法。他们带领群众,突然出击,先夺了叶家庄地主家的粮,又夺了石家堍地主家的粮。受其影响,夺粮斗争遍及阳新大冶。   

时隔不久,阳新大冶各集镇组建民团,大举清乡“剿共”。曹玉阶在夜里冒险赶到侯中英家中,指令他和黄腊子等人寻机打入小箕铺敌民团,伺机将这一反动力量拔除。

打入小箕铺民团后,侯中英先因识字当了小队长,驻扎北海村,后又因“功”当上了大队长。他对团丁进行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把大多数团丁团结在自己周围。   

1929年1月底,中共中央军委派谢振亚赶赴阳(新)大(冶),指导当地军事工作。谢振亚与中共湖北省委巡视员吴致民及阳新县委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小箕铺民团起义问题。经过详细讨论,最后决定:侯中英加紧做好起义准备,县委手枪队、长枪队密切配合,起义时间定于2月9日农历大年三十晚。   

这天晚上,黄腊子准备了丰盛的酒饭,侯中英则利用队长的身份,安排团丁和民团头目汪团长吃年饭。席间,侯中英频频向汪团长和其他大小头目敬酒,招呼团丁们吃好喝好。

晚9时左右,门外传来隐隐约约的唢呐声。汪团长一干人酒意正浓,并没有多想什么。而跑堂送菜的黄腊子在往桌子放菜盘时做了个不起眼的“小动作”,侯中英知道了同志们已全部就位。   

趁着起身与汪团长碰杯的机会,他突然掏出手枪对汪吼道:“不许动!”4个队丁也猛扑向团副和两个卫兵。汪团长的酒被吓醒,一脚踢向侯中英,侯中英和黄腊子一起拔枪击毙了汪团长。团副见状,慌忙举手投降,两个卫兵直求饶命。

埋伏在外的阳新县委手枪队、长枪队,听到枪声立即发起进攻,40多团丁全部成了俘虏,缴枪29支。小箕铺民团起义的胜利,使阳新、大冶地区的革命斗争连成一片。   

小箕铺民团起义后,阳新手枪队发展到60多人,侯中英任队长。之后,手枪队智取大王殿获胜,全体同志身挂红绸,在街上唱歌游行:“我们大家来暴动,消灭恶地主,农村大革命。建立苏维埃,工农来专政!”群众放鞭炮欢迎,高呼革命口号。

此后,侯中英率领手枪队陆续消灭了阳新大冶一些集镇的反动民团,威震鄂东南。   

在侯中英等人的艰辛努力下,1929年,“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在鄂东南地区开始形成。大冶中心县委决定将阳新手枪队和大冶手枪队合并,成立阳大手枪游击大队,共100多人,由侯中英任大队长。

手枪游击大队在侯中英带领下,相继攻克了龙港镇、殷祖和保安镇、刘仁八等敌据点,使队伍发展到200余人,拥有100多支长短枪。   

7月,大冶中心县委以阳大手枪游击大队为基础,吸收地方赤卫队等武装共300余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下辖两个纵队、一个教导队,谢振亚任军长,侯中英任政委,这是鄂东南地区建立的第一支有正规番号的工农红军。

侯中英参加著名的大冶兵暴。他带领红十二军100多名战士埋伏在牛角山一带,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活捉敌守城主官朱营长。   

这年冬,红五军第五纵队在李灿、何长工的率领下进入鄂东南地区,连续攻克阳新、大冶等县城。侯中英指挥所部官兵积极配合红五纵队作战。由于侯中英部作战勇武,有相当战斗力,被编入红五纵队第十九大队,侯中英被任命为大队长。

1930年春,侯中英率部随红五军第五纵队转战于阳新、大冶、咸宁等地,打了许多胜仗,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6月初,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各纵队在大冶县的刘仁八一带进行休整,并奉命将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第八军,下辖4个纵队,侯中英被任命为第八军第三纵队代理纵队长。

6月16日,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大冶刘仁八召开成立红三军团会议,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下辖红五军、红八军,全军共1.7万人。不久,军团部决定将所属纵队改称师,侯中英被任命为第五军第三师第八团团长,率部在平江地区训练、备战和做群众工作。随后,侯中英率领第八团随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四战四胜,攻克长沙。   

这期间,一些曾逃亡到武汉的土豪劣绅,趁着红军主力开往湘赣地区之际,随着国民党军纷纷回窜,成立“还乡团”,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驻扎在符石乡谢埠街的反动民团“六里局”,在邱国良、谢怡情、夏连成等土豪劣绅指挥下,每天到苏区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反革命气焰极为嚣张,梁湖大地陷入一片白色恐怖。   

中共湘鄂赣省委得悉后,便派遣侯中英到中共鄂城县第八区(符石乡)组织武装暴动。7月26日夜晚,在侯中英主持下,中共鄂城县委在紫坛李家庄第八区区委委员李盛兴家召开扩大会议。

侯中英传达了省委“关于发动边境总暴动”的指示,决定在李家庄以“打醮”(道士设坛求福禳灾)的名义召集群众,于8月1日暴动,进攻谢埠反动民团“六里局”,打击反革命气焰。

经侯中英提议,县委成员分工,委员盛浩如、鲁毓藻、陈明山、高东明、刘仁意以及符石区区委书记魏利民等,分头深入到东沟、长岭、沼山、涂镇、公友等地去组织党员,发动群众做好暴动的准备工作。   

8月1日,李家庄后垴一块宽阔的平地上,人头攒动,彩旗猎猎,暴动队伍准备誓师。上午,请来的道士在锣鼓声中刚开始“打醮”,担任东面警戒任务的赤卫队员李朝兴,从李家庄后山——陆家团林山林中抓到了一名化装成和尚的探子。原来“六里局”发现到李家庄看“打醮”的人特别多,起了疑心。

侯中英、林明炯、盛浩如马上召开党员骨干分子会,将原定于傍晚的誓师大会提前到下午进行。   

下午,喧闹的锣鼓声响过,林明炯走上道台,对参加大会的近万名群众和1000多名携带长矛、大刀、梭镖、土铳的赤卫队员作了动员讲话,侯中英随后发布暴动命令,领头高呼“活捉胡士永,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杀到谢埠街,石滚砍三刀”“苏维埃政权万岁”等口号。   

暴动队伍1000多人在侯中英、林明炯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向谢埠街进军。然而,当队伍到达金坜毛家堰时,突然遭到土豪夏连成纠集的反动民团的截击,双方展开了激战。

山头上的民团凭借战壕、碉堡,居高临下,向暴动队伍射击,阻挡其前进的道路。由于缺乏武器和参战经验,指挥员又未能很好地协调,导致暴动队伍首尾互不相应,最后只剩下几十名赤卫队敢死队员继续攻打。   

枪声惊动了驻扎在公友马王庙“马八局”的国民党守军,此时他们正在“贤庚乡”民团团长杨治甫的带领下,到公友河头但塆抓人。听到谢埠方向的枪声,杨治甫派一个排,驾着小木船向谢埠港进发。

当木船到达谢埠港桥头,国民党兵对着攻打碉堡的暴动队员一齐扫射,打死了几名赤卫队员,其他队员见前后受敌,纷纷后撤,暴动就此宣告失败。

暴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跟随侯中英带领的赤卫队员一道撒退到上洪宝峰寺,后转移到大冶刘仁八参加了红军。   

1931年9月,红五军一师师长李实行不幸身负重伤,侯中英被任命为第一师师长。侯中英到任后,指挥全师参加高兴圩激战,重创敌军,并率部追歼残敌,与兄弟部队一起取得了方石岭大捷,为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于1932年1月发布《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提出集中红军主力夺取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并指示红一方面军 “首取赣州”,继而夺取吉安和南昌等城市。

毛泽东认为红军装备差,不宜进攻赣州。但远在上海的博古仍坚持红一方面军进攻赣州。   

在此情况下,中革军委于1932年1月10日下达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以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为主作战军,担任攻城和阻援,由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江西、闽西军区共6个独立师配合行动,由江西军区总指挥陈毅负责指挥。   

赣州东、西、北三面临水,城墙坚厚,易守难攻,素有“铁赣州”之称。国民党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及赣南17个县的地主武装共8000余人驻守该城。北面的峡江、吉安、万安一带有蒋介石的嫡系部队5个师,南面的大庾、南雄、韶关一带有粤军10多个团,可随时增援赣州。一旦敌人包围过来红军将陷入危险境地。

2月4日战斗打响,红军首先扫除敌外围工事,随后迅速分兵向赣州城垣推进。   

赣州城西门以西是章水河,正面是城墙,侯中英的第一师部队就摆在城墙与章水河之间。由于攻城红军缺乏重武器,只能靠挖坑道放土炸药包爆破城墙和架梯爬城强攻,几次攻击均告失败,且遭受较大伤亡。

23日,红军又发起总攻。爆破队将东门附近的一段城墙炸塌,红七军冲锋队勇猛地攻占了城楼。守军忙组织兵力向城楼反扑,并以密集火力封闭突破口。主攻部队进攻受挫,撤出战斗。

敌旅长马昆告急求援,蒋介石命令十八军军长陈诚救援赣州。陈诚派出十一师、十四师、五十二师3个师和2个独立旅,由十一师师长罗卓英率领,由吉安出发前去赣州救援,于2月底到达赣州对岸的赤珠岭集结。而粤军余汉谋部也于2月底开始出发救援赣州。   

3月1日,中央中革军委会总部移至赣州前线,直接指挥作战,向部队发出“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的训令,并增调红五军团参战。

4日,红三军团奉命再次发起总攻,侯中英指挥红一师同兄弟部队向城内猛攻。终于,在红军的第四次爆破中,用3个大炸药包把东门城墙炸倒20多丈。但爆破前叛徒投敌告密,守敌放弃旧城墙,在东门旧城墙内拆毁民房,构筑新的防御工事,以新的防御工事为依托,再次打退了红军的进攻。   

红军第四次攻城失败后,仍然错误地屯兵于坚城之下。马昆潜出城外与罗卓英策划,在东、南门之间和西、南门之间各挖一条坑道,派部队从坑道出城袭击红军。

罗卓英派十一师三十三旅旅长黄维率2个团和1个工兵营趁夜色从江北偷渡入城,而红军对此毫无察觉。3月8日凌晨2时,城里敌军通过城内向城外挖的地道偷袭攻城红军;城外敌援军同时从攻城红军背后发起攻击,红军腹背受敌。   

由于城内敌军的地道正好挖到红一师师部附近,当敌人从地道出击时,红一师师部官兵在黑夜里撤离,指挥一时间陷入混乱。侯中英带领部分师部官兵边打边撤,终于比较安全地撤到了城南关外。

因在黑夜里指挥部队撤离,看不清全貌,侯中英担心有部队尚未撤出,又返回查看。   

不幸的是,在最后化装突围的时候,侯中英被叛徒出卖而被敌军黄维部捕获。“不要管我,快掩护政委撤出去!”“我还要到前边去,看看有没有一师的部队还没撤出来!”“我还要指挥部队,和敌人拼刺刀啊!”这成了侯中英在激战中对众战友的最后喊话。

第二天,敌人把侯中英押到红一师阵地前,用刺刀逼着他向红一师官兵喊话,妄图使他劝说其部队放下武器投降。但侯中英不向敌人屈服,最终拖着带血的身躯,被敌人押回牢房。   

敌军把侯中英押到吉安陈诚部,由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亲审。但侯中英意志坚定,坚不吐实,又在监狱中发动难友暴动夺武器,敌恼羞成怒,决定将他处决。

敌人割掉他的耳朵、鼻子,挖掉他的眼睛,又刺破肚子。当肠子流出来时,他仍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这年他32岁。  

时任第一师政治委员的黄克诚在《红星报》发文纪念他,说:“中英同志个性很强,但很能接受同志的正确批评;军事政治的理论基础虽薄弱,但很努力学习,平日工作积极,战时很勇敢……”   

新四军老战士、开国少将刘少卿,评价侯中英“生是豪杰,死为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历史   阳新   红军   叛徒   名将   万岁   大冶   赣州   民团   暴动   纵队   手枪   部队   赤卫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