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这个日本小众城市突然火了!

春日的朋友圈里,一群年轻人晒出了定位在日本青森县奥入濑溪流的徒步照,另一拨人则在鹿儿岛的屋久岛森林里打卡“幽灵公主”的取景地。

曾经挤满游客的东京银座、大阪心斋桥,似乎正在被中国年轻人“冷落”。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名字陌生、连日本本地人都未必熟悉的“乡下”小城——高松、青森、北九州、直岛町……

日本大城市为啥不吃香了呢?

“第一次去日本时,我也跟着攻略跑遍了东京、大阪、京都,但后来发现,每次去都像在重复打卡。”95后旅行博主小林说。

她如今更偏爱青森的奥入濑溪流,和岐阜县的高山古街,“这些地方没什么游客,却能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日本”。

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日本政府观光局数据显示,2025年1-3月,中国内地游客量同比增长最高达135.6%,但传统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的游客占比从过去的90%开始松动。

携程和马蜂窝的统计更是直接点明:2024年以来,增速最快的日本目的地全是小城市:高松市、熊本市、伊豆市等地的热度暴涨超过100%。

变化的起点,或许藏在签证政策里。

2025年,日本对中国游客的签证政策迎来重大调整:团队游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0天,65岁以上老人无需提交在职证明,而最受关注的,是新增了面向高收入群体的“10年多次往返签证”

更灵活的政策让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一次性打卡”,转而追求深度探索。

据统计,2024年1-7月,中国游客办理的三年或五年多次签证占比达到48.41%,远超2019年的19.75%。

手握多次签证的年轻人,开始像“串门”一样频繁往返日本。

一位旅游从业者调侃:“以前大家是‘去日本’,现在变成了‘回日本’。”

如果说签证政策是“下乡”的钥匙,那么社交媒体便是打开这扇门的推手。

青森县,这个位于日本本州岛最北端的偏远小城,竟在2025年微博文化交流之夜上击败东京、大阪,拿下“年度旅游宣传荣誉”大奖。

它的秘密武器,是一个坐拥130万粉丝的微博账号——@青森县观光局。

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青森县当地的人口总数,一度成为中日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

从弘前公园的樱花到奥入濑溪流的徒步路线,从睡魔祭的狂热游行到冬季的雪灯笼祭,青森县观光局用“接地气”的文案和频繁的抽奖活动(比如免费机票+酒店)牢牢抓住了中国年轻人的心。

更关键的是,他们深谙“内容种草”的套路:邀请粉丝量超百万的旅行博主@摄影师Pinky多次探访青森,将小众景点包装成“比京都更京都”的秘境。

青森的成功刺激了其他小城市。

高松市联合爱彼迎推出“濑户内海艺术季”,邀请中国年轻人跳岛旅行。

山梨县在携程定制专属页面,把富士山脚下的温泉和葡萄园推向市场。

就连日本国家旅游局也下场合作微博,推出《南九州不完全旅行指南》,让熊本县的人吉市、宫崎县的小林市走进大众视野。

“在小城市旅行,最大的乐趣是未知。”

00后背包客阿杰说。

他最近刚结束一趟三重县熊野古道的徒步之旅,“那里连便利店都很少,但路上遇到的当地老奶奶请我喝了自酿的梅子酒,还教我认山里的野菜”。

这种“开盲盒式”的体验,恰恰是日本小城市的魅力。

与大都市的标准化景区不同,这些小城往往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取胜:在青森,游客可以乘坐津轻暖炉列车,一边烤鱿鱼一边看雪景。

在北九州的门司港,复古的JR车站和香蕉人雕塑让人仿佛穿越回明治时代;而鹿儿岛的屋久岛,则是宫崎骏动画《幽灵公主》的灵感来源。

不过,探险也需要代价。

许多小城市的交通并不便利,中文标识稀缺,甚至餐馆老板也只会用肢体语言比划菜单。

但年轻人似乎乐在其中。

“迷路反而成了旅行的一部分,”阿杰笑道,“我在富山市的山里乱转,结果发现了一个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露天温泉。”

这场“下乡运动”的背后,还藏着一个国家的战略野心。

自上世纪推行“观光立国”政策以来,日本一直依赖东京、大阪等都市吸引游客。

但到了2024年,全年入境游客量突破3678万人次(超过疫情前559万人次)后,日本政府意识到问题:90%的游客扎堆三大都市圈,其他地区只能分到残羹剩饭。

于是,《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在2023年升级至2.0版本,核心目标变成“把游客赶去乡下”。

青森县的走红,正是这一战略的样板。

日本国家旅游局开始通过微博等平台力推地方城市,甚至将“小众目的地”打造成官方宣传关键词。

而中国游客的涌入,也让这些小城的经济焕发新生:北九州的唐户市场因中国游客暴增,周末摊位收入翻倍。

青森的苹果农场主学会用中文吆喝“脆甜多汁”,连原本冷门的津轻海峡轮渡,也开始出现中国旅行团的身影。

在大阪经营民宿的华人老板老陈,最近把房子转手,搬到了岐阜县高山町。

“京都、大阪的租金涨了3倍,竞争太激烈。

反倒是小城市,一栋传统町屋改造成的民宿,定价能比都市高30%,还不用和连锁酒店抢客。”


旅行社的产品设计也在转型。

过去清一色的“东京-大阪-京都”黄金线路,如今被拆解成“青森五日艺术之旅”“九州跳岛自由行”等小众产品。

更受欢迎的则是碎片化服务:包车一日游、农场体验、祭典门票预订……

这些单价更高的项目,恰好契合了年轻人“轻攻略、重体验”的需求。

不过,挑战也随之而来。

小城市的接待能力有限,今年春节青森县就因中国游客暴增导致酒店一房难求;而如何将分散的景点串联成有吸引力的路线,仍是业界的难题。

“总不能告诉游客‘这片森林很美,你自己逛吧’。”一位旅游策划人苦笑。

傍晚的奥入濑溪流旁,几个中国年轻人正用三脚架拍摄枫叶下的流水。

问起为何选择这里,他们答案一致:“朋友圈里还没人发过!”

或许,这就是“下乡”潮流的本质。

当旅行从“证明我来过”变成“发现我独有”,那些藏在乡野间的日本,反而成了最新鲜的风景。

而这场由签证、社交媒体和政策共同导演的“转身”,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3

标签:旅游   小众   日本   城市   大阪   京都   东京   年轻人   游客   签证   旅行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