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降脂药的人不在少数,有的是心血管风险高的人群,有的是体检查出高胆固醇后被“劝服”的,有的干脆是三高全中,降脂药成为每日必备。尤其是他汀类药物,被医生频繁开出,说明这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长期服用之后,有的人开始出现一些身体反应,比如腿酸无力、肌肉紧绷、记忆力下降,甚至感觉情绪也跟着受影响。这些问题不能全赖药物,但和身体某些营养素的流失确实有关系。有些营养素在服药时容易“跟着走失”,补得不及时,身体迟早会出点问题。

有种维生素,看起来不像其他维生素那么有名,但在身体的血液系统和骨骼系统里是关键角色,那就是维生素K。它不是单纯管凝血的,它还参与调节钙的分布,避免钙沉积在血管壁上。
长期服用降脂药,特别是一些影响肝脏代谢的种类,可能会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缺乏维生素K的表现不容易被察觉,有时是轻微的瘀青、出血慢止,有时是骨密度下降得特别快,还找不到原因。

有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维生素K相关蛋白的合成,间接加速血管钙化。补不补维生素K,不是看有没有出血,而是看能不能让身体正常调控钙在骨头和血管之间的分布,这影响到的是长期的健康稳定。
还有一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维生素,平时挂在嘴边的是补钙要配它,很多人没意识到降脂药也在悄悄耗掉它,那就是维生素D。它除了帮助钙吸收外,对免疫调节、肌肉功能、情绪状态都有影响。

而他汀类药物有时候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代谢路径,维生素D吸收减少也是其中一个风险。有些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总感觉腿没劲、容易累,查血发现维生素D水平偏低,补上之后症状才慢慢好转。
再说得远一点,维生素D缺乏和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也有一定关联,这些病和高脂血症本来就有重叠,问题一环扣一环,一旦缺口出现在维生素上,后续风险也容易被放大。这不是小问题,只是被轻视太久了。

常听说降脂药会影响肝功能,但其实肌肉的不适也不少见。那种胳膊抬不起来、腿一走路就酸胀、没有力气的状态,很多人以为是年纪大了,实际上和身体里缺少辅酶Q10有很大关系。这是一种脂溶性的类维生素物质,是线粒体合成能量时必须要用的“原料”。
而他汀类药物会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同时,也干扰了辅酶Q10的合成通路,造成体内含量下降。有数据显示,长期服用降脂药者体内辅酶Q10水平下降超过40%,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吃药后容易累、运动耐力变差、甚至影响心功能的原因之一。

补充辅酶Q10虽然没有标准的推荐量,但在临床中已经越来越被强调,尤其是高龄患者、心功能本来就差的人,补上之后生活质量会有明显改善。
再看维生素B族,这个群体包括好几种,最常被提到的是维生素B1、B2、B6、B12和叶酸。这些维生素在身体里主要参与神经代谢、能量生成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同型半胱氨酸一旦升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显著上升。

降脂药在改善血脂的同时,有时候会导致这些维生素的吸收效率下降,特别是肠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明显。很多患者在吃药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出现口腔溃疡、舌头肿胀、手脚发麻、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查来查去也没啥问题,后来发现是维生素B族摄入不够。
这类维生素都是水溶性的,身体储备能力不强,需要每天从饮食中持续摄取。而现代人饮食越来越精细,维生素B的来源比以前少了很多,再加上药物消耗,自然容易不够用。

药物的效果是把控风险,但要想身体整体状态不出问题,得靠营养支持。降脂药不是坏东西,不用妖魔化,但不能一吃就觉得高枕无忧。真正聪明的用药思路,是知道它带来哪些好处,也懂得它可能带走哪些营养。医生开药是治病,但日常的营养补充才是维护身体状态的基础。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维生素,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配角,而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大后台。特别是长期吃药的人,不补可能没事,一旦缺了点,积攒下来就容易出岔子。补的不是量,而是缺口,谁身体里缺了哪种就补哪种,不必盲补,也不能不补。

很多人吃药时只看见药盒子上写的名字,看不到它背后对身体代谢的牵扯。医生不是不告诉,而是诊室时间太短,来不及说那么细。但这些细节,一旦被忽视,就容易埋雷。
吃药吃得越久,越要把这些“额外损耗”考虑进去。不是说吃药不好,是吃药之后不能光看血脂值下降,更要看身体有没有因为缺营养而悄悄失衡。把这个弯转过来,药和营养就能互相配合,让人舒服得多,健康得久一点。
参考文献:
[1]周丹.长期降脂治疗对微量营养素代谢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23,58(12):1018-1023.
[2]李瑾.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维生素D水平变化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22):67-70.
[3]刘浩.辅酶Q10在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4):312-316.
[4]王志强.维生素K与心血管钙化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9):865-869.
[5]赵敏.维生素B族摄入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5):555-559.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