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茶饮行业的分化与洗牌正在加速上演。
随着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和奈雪的茶陆续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竞争”的行业转型愈发清晰。
从盲目开店转向单店盈利能力的精益运营,从一二线红海转战下沉市场的贴身肉搏,再到以咖啡为代表的第二曲线集体探索——各家茶饮巨头的战略抉择与路径分野,在最新财报中已然浮现。(注:霸王茶姬数据来自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净收入33.319亿元)
2025年上半年,茶饮行业的马太效应越发赤裸,强者通吃,弱者挣扎。
蜜雪冰城以148.75亿元营收和27.18亿元净利润一骑绝尘,营收、净利润增速双双突破39%,俨然成了茶饮界的印钞机。
古茗则展现出“赚钱速度堪比开店速度”的潜质:营收56.63亿元,同比增长41.2%,更夸张的是归母利润狂飙121.5%,达到16.25亿元,堪称行业最强增长引擎。
沪上阿姨和茶百道走起“稳字诀”。
沪上阿姨营收18.18亿元,涨9.7%;净利润2.03亿元,升20.9%,低调发育。
茶百道总营收25亿元,微增4%,胜在利润表现亮眼,期内盈利3.33亿元,大涨40%,看来是悄悄省出一片天。
奈雪的茶成了那个唯一的逆行者:营收21.78亿元,同比下降14.4%。尽管“调整后净亏损收窄73.1%”说得漂亮,但还是亏了1.18亿元,仿佛在说:“我努力调整了,但没完全调好”。
《上池财观》发现,门店数量和供应链能力,已成为茶饮巨头们卷赢市场的硬武器。
截至2025年6月30日,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总数突破5.3万家,半年新增近万家,相当于每天约有54家新店开业,速度比很多人喝奶茶的频率还高。
古茗毫不示弱,门店数站稳11179家,成为行业第二个“万家户”,正式加入开店不眨眼俱乐部。两大品牌凭借庞大的门店网络,成功摊薄物流和营销成本,把规模效应玩出明明白白的利润。
古茗还搞起区域密度打法,在浙江、福建、湖南等地疯狂布点,卷得连一条街都挤不下。更狠的是它要求所有加盟商必须使用总部统一配送的原料,既控住食安,也把单店经营利润率拉到20.2%,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可谓“一手抓效率,一手抓利润”。
蜜雪冰城干脆自己下场做原料,核心食材100%自产;古茗冷链实现98%门店两日一配;沪上阿姨也建起“13+7+14”的仓储物流网。
看得出,供应链早已不是后台能力,而是茶饮行业最宽的护城河。谁掌控得了供应链,谁才能真正喝到市场的头口汤。
但不可忽视的是,茶饮行业眼下的日子可没以前那么甜了。挑战一茬接一茬,各家品牌一边卷一边熬,集体进入逆境体验期。
同质化竞争不再是新闻,是残酷的现实。产品创新越来越像排列组合,“经典奶茶+水果茶”这类标准款居然占到新品总量的85%。茶百道更是八成以上产品仍坚守传统奶茶和水果茶路线,差异化的影子没看到,消费者的味蕾却已经开始审美疲劳。
如今的消费者,早不是“糖分快乐”就能满足。低糖、低卡、功能性茶饮悄悄成为新宠,但不少品牌还沉浸在“多肉葡萄”和“烧仙草”的传统叙事里没回过神来。这反应速度,怕是比奶茶送外卖的速度慢了不少。
更扎心的是成本压力。奈雪的茶财报简直快成了一本“成本忏悔录”:材料成本占收入34.1%,员工成本29.8%,租金及相关费用11.9%,配送服务费再砍9.2%。光是这几项合计就已突破80%,小小生认为这哪是在卖茶,分明是在给原料商、房东和外卖平台打工。
另外,去年二季度开打的“外卖大战”,表面上销量蹭蹭往上窜,实则利润悄悄往下溜。古茗CEO王云安在业绩会上说了大实话:靠补贴撑起的繁荣,对加盟商长期经营不是好事,行业健康更受不了。
换句话说,烧钱买销量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别到时候销量上去了,利润却查无此人。
面对增长天花板的隐隐逼近,头部茶饮企业不约而同瞄向两个方向:一是“下沉”,二是“咖啡”,简直都快成行业统一动作。
下沉市场,曾经被忽视的广阔天地,正变成茶饮品牌争抢的“最后流量洼地”。
蜜雪冰城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密密麻麻开出了2.7万家门店,占到其内地门店近六成;古茗更狠,八成以上门店扎根在二线及以下市场。
蜜雪冰城全球首席运营官时朋更是直言:“国内还有很多空白点位能打,比如景区、服务区、产业园……”。能开店的地方,一个都不准备放过。
《上池财观》点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茶饮界也用得风生水起。
咖啡赛道则几乎成了茶饮公司的“第二战场”。蜜雪旗下的幸运咖门店数已突破7000家,第二季度新签门店同比暴涨164%,快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咖啡里加了成长激素;
古茗则在超8000家门店中配齐咖啡机、上新16款咖啡产品,部分门店咖啡营业额占比已达15%。茶咖一体,悄悄成了增收密码;
就连一度只专注高端茶饮的奈雪,也通过投资AOKKA咖啡和“怪物困了”低调布局;沪上阿姨直接为“沪咖”开放加盟,一副我全都要的架势。
不难看出,咖啡已不仅是产品扩展,更是战略级选择。
茶饮品牌们正努力告诉资本市场:我,不止能做奶茶,还能做你的早晨醒神咖啡、下午续命美式。
2025年,茶饮行业扎堆IPO,几乎成了“港交所一杯茶”。上市潮背后的财报表现,也给后面还想挤进资本市场的消费企业狠狠上了一课:光会开店不行,还得会赚钱。
供应链能力绝对不是后台支持部门的事,应该是IPO路演时最能唬人(和说服人)的硬剧本。
蜜雪冰城号称核心饮品食材100%自产,古茗靠冷链实现98%门店两日一配,沪上阿姨也默默建起“13+7+14”的仓储网络。说白了,谁掌控了供应链,谁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和毛利率。
资本市场也越来越清醒:盈利确定性远比规模重要。奈雪的茶(直营模式、持续亏损)和茶百道(增长失速、扩张踩坑)的教训表明,门店数量多不代表能赚钱。古茗加盟商单店年利润能做到37.6万元,而茶百道2024年关店数暴增4倍,部分加盟商成本崩盘黯然退场,似乎是在提醒:不要只会开店,更要会经营。
下沉市场+全球化,则是讲出估值想象力的关键桥段。蜜雪冰城近六成门店盘踞三线及以下城市,古茗八成以上门店扎根低线城市,这些曾经没被人正眼瞧过的市场,如今成了茶饮巨头们争相填满的财富密码。
更不要说蜜雪已经冲进印尼、越南优化门店,还计划打入美东、美西、墨西哥、巴西……茶饮出海早已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估值加成。
高盛也指出,补贴退潮之后,茶饮行业单店增长压力加大,整合只会加速。
《上池财观》认为这意味着没有供应链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很可能在未来几年悄悄离场,头部品牌则有望在这场淘汰赛中扩大地盘。
2025年新式茶饮纷纷赶着上市,背后不光是品牌实力,更有一级市场融资变冷、港美资本市场短暂开口的现实考量。风口一来,猪能不能飞不确定,但茶饮企业是真的能上市。
对后来者来说,选对窗口期可能比做好产品还急迫。赶早了,市场没准备好;赶晚了,风口已经过去。
在这片红海中,霸王茶姬靠“高端化+国风”定位硬是杀出一条差异化的路,说明在“人人都是奶茶水果茶”的背景下,讲一个不一样的品牌故事多么关键。
它不但避免了陷入低价混战,还成功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毕竟,在茶饮界,“不一样”比“便宜”更值钱。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