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茬接一茬,英美变相收割华人富豪,罚没金额已是历史之最!

在全球财政赤字高企的背景下,曾经被富豪们视为 “财富避风港” 的英美两国,正陆续收紧税收政策。从英国废除百年免税制度到美国全球追税,一系列针对性举措让华人富豪群体遭遇密集冲击,相关罚没与补缴金额创下历史纪录。这场跨越国界的财富监管风暴,不仅改写着全球富豪的资产配置逻辑,更折射出四百年来未曾改变的财富与权力博弈。

古今中外的 “向富征税” 轮回

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一场相似的财政危机已然上演。万历二十四年,三线战事的持续消耗让国库储备降至冰点,存银不足总军费的五分之一,朝廷尝试向普通百姓加征杂税,却因民力枯竭收效甚微。



据 2024 年《明史研究》期刊考证,当时江南地区聚集着全国最富庶的商人群体,以沈一石为代表的富商掌控着半数丝绸与茶叶贸易,家资巨万却缴税寥寥,成为朝廷重点 “征税目标”。

最终,朝廷启动江南富商资产清查,将沈一石等商户的家产尽数充公。2025 年故宫博物院公开的《万历朝财政档案》显示,此次清查共收缴白银 2300 万两,恰好覆盖辽东战事三年军费,让濒临崩溃的王朝得以续命。



但这种 “暴力充公” 的弊端很快显现,2024 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指出,江南商人此后纷纷隐匿资产或转移海外,导致明朝后期工商业税收锐减,反而加速了王朝衰落。这一历史教训揭示:向富征税的尺度拿捏,直接影响经济生态的稳定。

四百多年后,类似的剧情在欧美大陆重现。与明朝的 “粗暴充公” 不同,英美两国采用了更具 “合法性” 的税收政策调整,但本质上都是通过强化监管填补财政缺口,而华人富豪因资产跨境分布广、信息透明度不足,成为这场政策调整中受冲击最明显的群体。



华人富豪集体 “出逃”

英国实行近两个世纪的非英国居民聚集税制,曾是全球富豪移民的重要吸引力。2025 年英国国家档案馆披露的资料显示,这一制度始于 19 世纪初,最初为大英帝国贵族服务 —— 海外贵族通过购置爵位获得外籍身份,可享受 15 年海外收入免税待遇,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 “避税特权”。大英帝国解体后,该制度被保留,在全球化时代成为吸引富豪的 “金字招牌”。

2008 年金融危机后,英国推出 “黄金签证计划”,投资 100 万至 200 万英镑即可获得居留权,短短五年吸引 2000 余名俄罗斯富商定居伦敦。2025 年伦敦市政厅数据显示,这些富豪购置的房产总价值超 80 亿英镑,带动伦敦成为全球顶级奢侈品消费市场和第二大金融中心。随着俄罗斯富豪之后,华人富豪成为该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大量资金涌入英国房地产、能源等核心产业。

2025 年,英国工党为缓解财政压力,宣布废除这一免税制度。新政规定,2026 年 4 月起,新移民仅前四年可享受海外收入免税,之后需与本土居民同等纳税,无论资产是否汇入英国境内。英国财政部测算,该政策每年可增加 400 亿英镑税收。

消息一出,华人富豪开始密集抛售英国资产:李嘉诚自 2024 年起陆续出售 3 处伦敦写字楼及 1 个港口,套现超 50 亿英镑;刘銮雄年内第三次挂牌出售英国物业,价值 9 亿港币的伦敦豪宅急于脱手。



英国移民局数据显示,2024 年已有近 5000 名百万富豪移民离开,2025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 9500 人,其中华人富豪占比超三成。这些资金主要流向新加坡、迪拜等税收宽松地区,但富豪们未曾料到,全球征税的大网早已悄然收紧。

全球追税无死角

如果说英国的政策调整是 “温水煮青蛙”,美国的追税手段则更为直接强硬。面对高达 GDP 120% 的联邦债务,美国将目光锁定在跨境资产上,华人富豪因跨境投资频繁、部分资产申报不规范,成为重点稽查对象。



2025 年《华尔街日报》报道,币圈大佬赵长鹏虽持有加拿大护照并定居迪拜,仍被美国司法部以 “协助洗钱、威胁国家安全” 为由全球通缉,最终缴纳 70 多亿保释金并服刑 4 个月才得以脱身。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美国国税局(IRS)借助 CRS(共同申报准则)信息交换机制,精准锁定未申报的海外资产。2025 年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仅通过 CRS 信息交换,美国就从跨境逃税案件中追回 38 亿美元,其中华人富豪补缴及罚没金额占比达 27%,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更严厉的政策正在酝酿,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若赤字问题未缓解,将对富人加征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最高税率可能提升至 45%。

美国的追税行动呈现 “无死角” 特征。即便是看似与美国无关联的资产,只要涉及美元交易或美国公民身份,都可能被纳入监管。某华人企业家因通过香港账户投资美股未申报股息收入,被 IRS 通过 CRS 信息查到后,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合计 18.48 万元。这种 “长臂管辖” 式的税收监管,让不少华人富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监管大网收紧

英美两国的举措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全球财富监管收紧的缩影。2025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显示,已有 87 个国家和地区加入 CRS,实现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曾经的 “避税天堂” 正逐一消失。瑞士银行作为传统避税圣地,2025 年《瑞士日报》披露,其已在 CRS 框架下向各国提交 320 万份账户信息,彻底打破 “保密神话”。

曾经被富豪们视为新避风港的新加坡和迪拜,也在加强监管。新加坡今年将 40% 的国际客户列为高风险群体,要求补充资产来源证明,部分华人富豪因无法提供完整的资金追溯材料,导致资产转移计划搁浅。



迪拜的监管同样趋严,以往仅凭护照和资金即可购置房产,如今即便购买荒地,也需追溯近 10 年的资金来源。2025 年《迪拜商业周刊》报道,一位华人富豪为购置别墅,花费 3 个月准备资产证明,最终因一笔 10 年前的资金来源无法说明,导致交易失败。

中国内地的监管力度同步升级。2024 年起,上海、山东、浙江等地税务部门密集开展境外收入稽查,通过 CRS 信息交换发现多起未申报案例。



上海市税务局通过新加坡某银行信息,查处某私募基金高管李某持有 2000 万元境外金融资产未申报,最终追缴税款 400 万元、罚款 200 万元,并限制其高消费及出境;山东居民张某因境外股票投资收益未申报,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126.38 万元。这些案例表明,无论资产身在何处,依法纳税的责任都无法规避。

财富监管进入透明时代

从 17 世纪西班牙因过度征税导致商人外逃、间接引发王朝衰落,到如今全球各国摸索税收平衡,历史反复证明,财富监管需要在 “公平” 与 “效率” 之间找到支点。2024 年《欧洲经济史》指出,过度征税会导致资本外流,纵容避税则会加剧社会不公,良性的财政政策必须兼顾两者。



目前,各国正逐步探索适合自身的监管模式:英国为新移民设置 4 年免税缓冲期,避免政策 “一刀切”;美国通过精准立法减少误伤,聚焦高风险领域;中国则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鼓励富人投身慈善,2025 年《中国慈善发展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富人慈善捐赠超 1500 亿元,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缓解财富分配矛盾。

对于华人富豪而言,这场全球监管风暴意味着资产配置逻辑的根本转变。以往依赖跨境避税、匿名账户的操作模式已难以为继,合规申报、合理规划成为必然选择。2025 年世界银行报告强调:“良性的财政政策应该是既让富人承担应有的责任,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一理念正在成为全球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富豪   金额   华人   英国   资产   美国   全球   伦敦   财富   政策   新加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