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1斤豆芽卖28.8元,不会吧,这是金豆子发出来的豆芽,还是银豆子发出来的豆芽啊,反正不会是绿豆黄豆的豆芽吧?”你拿APP刷新闻的时候,无意间刷到这么一条新闻,然后调侃道。毕竟,在你的记忆里,豆芽从来就是不起眼的配菜,在蔬菜界里面,也是基本上和卷心菜“坐一桌子”的地方——商家一般用豆芽、卷心菜丝儿垫在价格比较昂贵的肉菜下面打底,让上面的肉菜显得非常扎实,量很多的样子。

你继续调侃道:“莫不是哪个“天才”商家,把垫底的豆芽重量也算到了肉价里面?”心想豆芽这种素菜,正常情况下,哪怕是做菜,也就是当小菜用,所以民间才有用“豆芽菜”“白菜价”来形容不怎么值钱的东西。

“莫非是像那个动画片《中华小当家》里面,把豆芽掐头去根了,做成的“如意菜”,那倒是挺费人工成本的,贵点也有它的道理……”穷尽你的想象力,你也不会想到,“28元豆芽1斤”就是豆芽的真实价格。只不过,售卖它的地方,不是菜市场或者超市……
颠覆大众认知:杨国福麻辣烫豆芽贵过山姆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杨国福绿豆芽的标价为2.88元/50g,折算为28.8元一斤。而山姆会员超市有机绿豆芽的标价为9.9元/600g,折算为8.25元一斤。
杨国福绿豆芽价格引发网友广泛热议,随后相关话题“杨国福1斤豆芽28元贵过山姆”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表示,28.8元/斤的豆芽贵得离谱,吐槽“平价快餐变轻奢”“豆芽镶金”,直呼现在麻辣香锅和麻辣烫太贵了,“吃不起”。还有多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小票或者电子单:单次消费超40元。

事实上,经常光顾连锁麻辣烫、麻辣香锅店的消费者,或许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现,如今的连锁麻辣烫、麻辣香锅店,已经把荤素同价、克重计价“玩”成了普遍的行业现象。比如杨国福、张亮等品牌普遍实行以“50克/100克”为单位标价,荤素统一计价(25-26.8元/斤),部分精品菜(菌菇、豆制品)甚至达100元/斤 。
价格暴涨背后的商业逻辑
“杨国福1斤豆芽28元贵过山姆”冲上热搜后,杨国福的客服对媒体回应称:目前全国门店的售价是不统一的,“因为考虑到每家店会有成本问题,比如说房租人工,所以现在公司还是没有对全国的店面进行统一要求。”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杨国福在哈尔滨的一个地下室里开了一家麻辣烫店。凭借对食材的严格把控和独特的汤底配方,他的麻辣烫迅速赢得了顾客的喜爱。2007年,杨国福正式将品牌命名为“杨国福麻辣烫”,并开始开放加盟。2017年,杨国福麻辣烫在加拿大开设了首家海外门店,正式开启了全球化征程。此后品牌先后进入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杨国福麻辣烫甚至引发了排队热潮。截至 2025年7月,杨国福在日本共有19家直营门店,分布在东京、大阪、京都、福冈等主要城市。截至目前,杨国福麻辣烫集团门店数量近7000家。

结合杨国福“加盟店”的扩展模式、“不对全国的店面进行统一要求”,以及近年来强劲的扩展势头,等几条关键信息,不难看出,网友口中的“克重刺客”,是加盟商家转嫁各种成本的套路。也有人指出,“1斤豆芽28元”事件发生于杨国福新推“麻辣香锅”品类期间,高价标品或为拉高客单价铺路。
江苏省消保委曾发文表示,由于普通消费者常常容易忽视计量单位上的差异,只关注单价的合理性,或对克重这一微小单位缺乏直观感知,又或者是因为标识过小导致老年人难以辨认,从而在选购时产生了误解。商家借机“钻空子”,采用非常规计量单位标注价格,以显著弱化价格标示,制造单价较低的假象,以此吸引顾客。这种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存在价格欺诈嫌疑。
“平价变刺客”的深层原因
近年来,围绕着连锁麻辣烫、麻辣香锅店的争议从未停止:“克重刺客”横行,50元也买不到一份能吃饱的午餐,食材新鲜度参差不齐,底料口味时好时坏。今年3月,杨国福曾因苏州印象城店“食品柜出现一老鼠”一事发布致歉信……
总的说来,麻辣烫“价格刺客”现象是加盟模式成本失控、消费心理利用及行业内卷的三重结果。

在近年来流行的“加盟店”扩展模式下,头部品牌依赖“门店数量扩张”而非“产品创新”,为维持利润空间转向价格策略调整。品牌方对食材采购管控相对弱化,放任门店各行其是,部分门店为覆盖租金、人力成本抬高了面向消费者的终端售价。部分门店通过“自选模式”和小单位标价(以“50克/100克”为单位标价)的营销套路, 让消费者选菜时易忽略单位换算,降低单价感知,结账时总价远超预期,才察觉“被刺”。
这一切所谓的“普遍行业现象”消费者对连锁快餐“平价”认知崩塌,社交媒体维权成常态。
总结:行业影响与消费者启示
1斤豆芽28.8元”看似荒诞,实则是“杨国福”们赖以生存的“克重计价”模式和高速加盟扩张后成本失控的必然产物。
当“平价快餐”的外衣下,藏匿着模糊的“50克/100克”标价玄机和“荤素统一”的价格陷阱,消费者在自选的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便落入了“价格刺客”的埋伏圈。其本质,是品牌方在追求门店数量与短期利润的驱动下,将高昂的租金、人力、加盟管理等成本,通过精妙的“心理盲区”设计,层层转嫁给了消费者。
这不仅是“加盟模式”下品控与价格失序的缩影,更是对消费者“价格信任体系”的透支与背弃。
长此以往,当“麻辣烫自由”成为奢望,失去“性价比”基石的口碑与信任,或将迫使消费者用脚投票,加速流向更透明、更具诚意的餐饮选择。毕竟,再精巧的“克重游戏”,也敌不过消费者日益觉醒的“心秤”——称克重前,或许该先称一称良心。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