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咱们生活中,这种被炒作起来的东西真不少。远的像是前些年的文玩木头、玉石珠宝,近的有各种“天价水果”。
它们都曾经被捧上神坛,价格高到让人望而却步,可后来呢?大多数都跌下神坛,有的甚至沦落到“白菜价都无人问津”的地步。
今天,咱们就一起回顾一下这些“炒作神话”,聊聊那些年我们差点交的“智商税”。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两年农产品市场突然刮起一阵轻奢风,普通的蔬菜水果,改个名字、换个包装,价格就能翻几倍,不少人被这些高端名称唬住,尤其是逢年过节送礼的人,总觉得贵有贵的道理,结果花了不少冤枉钱。
把菜市场里再普通不过的西兰花,修剪一下老叶,装进透明塑料盒,贴上“水果西兰花”的标签,价格立马从每斤5元涨到15元。
后来还推出“水果胡萝卜”,把普通胡萝卜切块装袋,宣传清甜爽口,专为儿童设计,一斤卖到25元,不少家长毫不犹豫就买了单。
更夸张的还有“爆炸桃”和“藏乌梨”,所谓“爆炸桃”,其实就是普通桃子生长过程中表皮自然裂开,却被包装成“高原稀有品种”,裂纹被说成“天然纹路”,一斤标价50元。
“藏乌梨”就更离谱了,根本就是普通黄梨经过水煮染色变黑,两颗装进礼盒就敢卖88元,还美其名曰“雪域圣果”,宣传有各种保健功效。
那段时间,超市、水果店都在跟风卖这些,很多人出于尝鲜、送礼有面子的心理,纷纷入手。
信息来源:环球网/2025.03.27/水果界的“大忽悠”,你可买过?
但这种靠包装和话术撑起来的价格,注定是撑不久的,2025年央视直接点名曝光,揭穿了这些“高端水果”的真面目,真相一出,市场迅速崩塌。
现在回头想想,这些天价水果,本质上就是利用人们的跟风心理和面子消费,说白了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幻觉,等大家回过神来,谁还会为这种包装出来的高端买单呢?
比天价水果更早的,是文玩圈里2010年前后火起来的崖柏。
那会儿它被称作“千年神木”,传说能安神、养生,还被冠上“木中黄金”的名号,圈里人疯狂追逐,价格一路飙升,简直像坐了火箭,那时候,很多人都做着“靠崖柏一夜暴富”的梦。
全国冒出许多崖柏加工厂,不少普通人也想趁机捞一笔,可惜,这个神话没维持几年。
2016年起,崖柏市场开始崩盘,一方面炒作过度,假货泛滥,很多普通柏木被冒充成崖柏出售,另一方面加工成本极高,一件像样的摆件加工费就得上万,普通消费者根本买不起,市场越来越窄。
后来有人去河北的崖柏加工厂看过,成百上千块崖柏被随意堆在院子里,无人问津,有的被工人当柴烧,有的直接被送进废品站。
曾经万人追捧的“神木”,落得如此境地,跟风投资的普通人,绝大多数血本无归。
差不多同一时期,新疆和田玉籽料也被炒得火热。
当时和田的玉石市场人山人海,籽料摊位林立,随便一块开口就是几万、几十万,不少买家都以为买到就是赚到,觉得这是能传世的宝贝。
那时候,玩籽料的人几乎都把它看作“硬通货”,却不知道背后造假成风。
大多数商贩从青海购进廉价山料,拉回作坊后用化学药水浸泡做出仿籽料的皮色,再用砂轮打磨出“天然毛孔”,最后配上假证书和强光手电的演示,很多不懂行的人就这样被骗,花几十万买回去,还以为是捡到宝。
但虚假繁荣终会露馅,2015年开始,和田玉籽料市场泡沫逐渐破裂,玩家们慢慢意识到,市面上九成以上的“籽料”都是人工造假,真正的天然籽料少之又少。
随着监管部门2019年大力整顿,查封多家造假作坊,市场迅速降温。
如今再去和田玉石市场,曾经标价几万、几十万的籽料,现在几百块一块都少有人问,堆在角落积灰。
如果说前面这些是近年来的炒作案例,那钻石可以说是持续了几十年的经典营销案例了。
现在年轻人结婚可能不再执着于钻戒,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钻石几乎是婚姻的标配,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
信息来源:戴比尔斯官方网站
这得从1993年说起,当时戴比尔斯公司将这句广告语带入中国,迅速抓住了年轻一代的心,很多年轻人被打动,认为结婚必须有一枚钻戒才算完整。
此后中国钻石市场一路高歌,2000年市场规模仅5.6亿美元,到2021年已飙升至124亿美元,增长超过20倍。
有钱人更是疯狂,拍卖会上抢购大克拉“鸽子蛋”,觉得这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那时珠宝店门口常排起长队,大家都认为钻石能保值。
但很多人不知道,钻石的“稀缺”其实是人为控制的,戴比尔斯长期垄断全球钻石供应,刻意制造稀缺假象,把一种并不稀有的矿石炒成“爱情象征”,真正打破这个神话的,是人工钻石的崛起。
2020年后,人工钻石逐渐走俏,这种钻石在物理、化学特性上与天然钻石几乎没有区别,价格却只有后者的1/3甚至1/5。
年轻人开始转变观念:“花更少的钱能买到同样的效果,何必非要天然?”越来越多人选择人工钻石。
到2023年,戴比尔斯的营收大幅下滑21%,国内许多钻石品牌利润暴跌90%,曾坚持“天然才是永恒”的戴比尔斯,也不得不推出自己的人工钻石品牌,试图挽回市场,但那个曾经被无数人追捧的“钻石神话”,早已不复当年辉煌。
回过头看这些被捧上天又摔落地的“宝贝”,它们的崛起路径何其相似。先是编织美好故事,接着资本入场推高价格,制造“稀缺”“必涨”的预期,最后我们普通人因为跟风、面子或投资冲动,成了接盘者。
但这些物品本身,并不具备支撑天价的内在价值,它们的“高价”都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泡沫,而泡沫,终有破灭的一天。
这些故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保持理性消费,建立自己的判断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来不需要靠夸张的炒作来证明自己。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