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后错峰出行,过石家庄后,中原大地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的田野麦苗青青。到达洛阳龙门高铁站时已是正午,牡丹节期间,高铁站有“神都游3号线”直达龙门石窟!!
龙门原名伊阙,隋炀帝赐名龙门。龙门石窟位于伊河两岸的香山与龙门山上,始凿于北魏,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至隋唐宋等朝,持续营造时间达400余年七个朝代!!
过大石门检票口与龙门桥,进入西山石窟景区,在长达千余米的崖壁之上,大大小小成片的石窟,无不令人震撼!!不少石窟没有开放,更有无数的民间石窟没有名称!
回看照片,西山石窟标注名称并开放的主要走过:潜溪寺、陈抟碑、宾阳三洞、敬善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洞、卢舍那大像龛、火烧洞、八作司洞、龙华寺、清明寺等13处!!
西山石窟群是龙门石窟的精华所在,主要开凿于北魏和唐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同云岗石窟的石窟文化也延伸到了洛阳!!北魏(493-528年)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三帝,历时35年,开启了龙门石窟营造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最具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石窟寺等。
唐朝(636-746年)年间,历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四帝计110年,佛教艺术呈现出空前的兴盛,龙门造像的热潮在经过百年沉寂后,又进入了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南洞、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药方洞窟等。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唐高宗时期雕造,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的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左右两侧为弟子迦叶与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宾阳三洞为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而建的功德窟,历时24年仅完成宾阳中洞,洞内马蹄形平面,穹顶莲花宝盖,主佛三世佛,为北魏皇家造像的典范。宾阳南北二洞没完工,主体造像由唐代雕凿而成!!
摩崖三佛龛,唐武周时期营造,因政权终结而成为半成品;万佛洞因洞壁凿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名,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北魏孝昌年间所造,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
卢舍那大佛龛最是震撼人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开凿于唐高宗时,武则天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龙门窟龛的造像达到了形神完美的艺术高峰,开窟造像数量达到龙门石窟造像总数的三分之二。
卢舍那大像龛,又名奉先寺,因其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一铺九尊大像,主佛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米, 头高达4米!!
拾级而上,大佛面庞随登高逐渐显露,卢舍那大佛庄严地端坐正中,面容慈祥而安宁,仿佛在注视着世间万物。大佛的雕刻极其精细,衣服的褶痕、手部的姿势,无不展现出石雕艺术的精湛,传说主佛面容为女皇武则天!!
西山石窟参观完毕后,过漫水桥来到东山景区,这是条单行线,原路不能折返。李唐王朝由盛而衰,中唐以后的龙门造像几乎绝迹,造像之风又一次沉寂下来,到五代北宋时,龙门造像已成尾声!!
东山石窟位于伊河东岸的香山上,主体石像大部分开凿于唐朝,主要有擂鼓台、看经寺、四雁洞、二莲花洞等,只就近走过擂鼓台三洞及党晔洞两处石窟。
东山上还有香山寺及白园两处景点!天气炎热难耐,气温高达32度,皆没有上去!!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时,敕名“香山寺”,白园是白居易的衣冠冢。在礼佛台远眺“卢舍那大像龛”,停留片刻后,乘摆度车出景区,原路返程。
龙门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大大小小的佛窟佛像,宛如一个真实的佛国世界!!然非专业人士,感觉皆大同小异,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来过看过足矣!!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