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想不通:中国大力发展绿能和电车,中国人为什么不抗议?

《纽约时报》又把中国基建拍成了“政治惊悚片”,这回主角是特高压电网,本是个技术工程,硬是被写成了“民众不敢抗议”的社会悬疑剧。

文章作者在安徽采访钓鱼大爷、问村民有没有“麻木感”,还专门拍了电线杆上的骷髅图标,配上“威权压制”的字眼。

他的问题是:为什么没人反对?但问题的重点可能不在“敢不敢”,而是“愿不愿意”。


民众不抗议,不是“沉默”,是因为日子真变好了

事情要从《纽约时报》这篇文章说起,标题看起来挺中立——《中国如何为它的电动汽车和高速列车提供电力?》——开头也确实夸了中国电网的工程效率,点了句“世界第一”。

可话锋一转,立马变了味:怎么中国这么大的工程,竟然没有人抗议?是不是因为民众怕了政府?

为验证这个“怀疑”,记者基思·布拉德舍特意跑到安徽农村,找到一位在特高压线下钓鱼的老大爷,对着警示牌上的“骷髅头”图案拍了张特写,问他:“你不怕吗?”

老人头也不抬地回答:“不碰电线就不怕。”还顺手拎起一条刚钓上来的鱼,“你看,活蹦乱跳的。”

这个场面如果拍成纪录片,估计导演都要重新写脚本:剧情不按照美国设定走。

另一位受访者许世才说得更直接:下雨天打伞时手是有点麻麻的,但他支持国家工程,特高压让村里用电稳定,还能带动新能源发展。

他唯一担忧的是游客少了。但这不叫“反对”,更像是“希望做得更好”。

文章还提到一个对比案例:美国“古代快线”计划只想建800英里电网,就因为土地纠纷、党派斗争、环保组织反对,全线瘫痪。

而中国的特高压电网,已经铺了几万公里,提前6年完工,连接了西部风电、太阳能资源和东部城市负荷中心。

记者得出的结论却是:中国人不抗议,是因为“怕”。

但问题是,怕什么?怕电?怕政府?怕被纽约时报拍成案例?恐怕都不是。这其中藏着一个他们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中国民众是真的从这个项目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数据显示,特高压落地后,北京的燃煤发电厂基本关闭,空气污染下降了41%。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将近两年。这些不是宣传语,是实打实的数据。

电价下降、用电稳定、环境变好,这样的工程谁会反对?换成你家楼下新开个医院、装了电梯,你会举牌抗议吗?


美国慢是逻辑结构问题,中国快是战略执行结果

《纽约时报》的另一层意思,是“我们做不到,不代表你能轻松做到”。

他们习惯了自己国内基建卡壳的节奏,项目一谈就吵,一批就拖,最后因为“邻避效应”——也就是“建哪都不行,就别建”——彻底搁浅。

美国的“古代快线”是个典型案例,计划从西部太阳能区拉电到东海岸,本来是绿色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结果,土地所有者不同意,共和党议员反对,环保团体也不买账,立项十年,路线图都没画完。

而中国这边,西电东送早就成了实际工程,高铁、充电桩、电动车一起上,整个国家配合一盘棋。

这背后不是“压制”,而是制度效率的差异。中国政府做大项目,讲的是顶层设计、国家战略、地方联动,百姓的配合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信得过”。

不然怎么可能让风电从新疆一路送到上海,电动车从宁德出厂能跑到北京,沿途不停电?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基建项目不是为了“政绩”,而是真能把绿电从沙漠送到城市,把清洁能源从西部山头运进南方工厂。

这种工程不是靠“命令”就能成,而是靠规划、执行和技术的全面配合。而对比之下,美国的“技术”不差,但“配合”上总是掉链子。

所以,不是哪个国家更“自由”,而是谁更“整合”。当一个国家的基建效率能决定它在新能源竞争中的位置,西方还在问“你们怎么没人抗议”,中国已经在问“我们下一条特高压在哪开工”。


看不懂中国,不是因为信息少,而是因为视角太偏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的最大问题,不是质疑特高压本身,而是带着一副“你们不可能自愿支持”的有色眼镜,把中国民众的集体接受理解成集体沉默。

仿佛在他们眼里,只有街头抗议、社交媒体骂战、请愿书签名,才算“真实声音”。

但中国人表达支持的方式,可能就是安安静静地在高压线下钓鱼,边钓边说“挺好的”;或者在电价单上看到便宜了几毛钱,心里咂摸一句“值得”;又或者在北京蓝天多了几天,孩子咳嗽少了几次,转头跟邻居说一句“这电网建得不错”。

西方媒体喜欢把中国的集体主义理解成“被动服从”,其实这是一种文化偏见。他们看不到那种“国家强,大家好”的现实共识,也理解不了“吃亏是福”的社会耐受力。

他们觉得没有抗议就是“压制”,但中国人觉得要是工程真有用,那就没必要吵。

当然,中国不是每个工程都十全十美,但像特高压这样,带来清洁能源、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基础设施的项目,确实赢得了广泛支持。只不过这种支持不是站在街头喊口号,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如果西方媒体还总是用“抗议没发生=一定被压制”的公式来推断中国社会,那他们真的会越来越看不懂中国。误判一个国家的民意路径,就如同盲人摸象,终究只会抓住一小块,然后自我放大。


结尾

中国特高压电网的成功,不在于有没有抗议声,而在于它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民生,推动了绿色转型。

《纽约时报》如果把一切归结为“民众不敢说话”,那等于否定了一个国家通过长期规划、高效执行凝聚起来的发展能力。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中国建得太快,而是西方看得太窄。

要理解中国,得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偏见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美国   电车   中国   抗议   中国人   媒体   纽约时报   电网   工程   民众   基建   项目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