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步走进展厅,“简读中国”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曾侯乙墓竹简、战国楚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敦煌悬泉汉简,以及三国吴简、晋简……一枚枚竹简,仿佛汇成一条绵延不绝的文明之河。
10月28日,湖北省博物馆“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开幕。通过跨越千年的书写,观众在一枚枚竹木之间,看见真实、生动、鲜活的古代中国。

简牍上的世界不止是王侯将相的故事,更多是普通老百姓的烟火日常,《日书》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本次展览中九店楚简日书虽然在内容上较为简略,但其时间在战国晚期早段,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日书。此外,秦家嘴楚简日书有三种,其中一种的形制较特殊,数量约60支筒,每筒书写一个干支的吉凶宜忌,并用三道横向朱砂线予以分栏,类似于现代的“Excel表格”。此情况在考古发掘出土简牍中属首次发现。

简牍除了记录老百姓婚嫁丧葬、农作、出行等的社会生活,还囊括了知识传播、法律答问、基层控制、政治运作等内容。
新展展出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收藏的里耶秦简《九九表》木牍清晰地记录了九九乘法表,在木牍上的乘法运算顺序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其中“二半而一”,意思是说二乘以二分之一等于一,这也就说明早在秦朝就已经有分数的概念了。
秦简《法律答问》采用问答形式,对秦律的一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作出明确解释。其中有一条是“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賞(偿)稼。”讲述一个叫“甲”的小孩,身高不到六尺,在放马时,马因受他人惊扰而啃食了别人的庄稼,官府判决不追究小孩的责任,不赔偿庄稼。这让人们对秦律有了具体而微的认知。

此外,还有记录美食的汉简《美食方》,这是迄今我国最早对饮食制作有详细记载的教程;有在荆州王家嘴出土的楚简《乐》,它可能与失传的“战国六经”之一《乐经》关系密切;还有楚简《事卒簿》,被称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政府工作簿;在湖北鄂州鄂城水泥厂1号东吴墓出土的木牍,相当于个人名片或拜帖……

开幕式上,湖北省博物馆简牍丛书《睡虎地秦简普及本》首发。湖北省博物馆分别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简读中国’既是‘阅读简牍’,亦是‘以简牍读中国’。”策展人、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说,展览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让现代人透过竹木的纹理,触摸古人的温度,而这次展览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时间跨度,从战国到晋,完整地串起了简牍文化发展的年序,这堪称年代序列最完整的简牍展。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王建宏 张锐 杨璨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