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秦岭时,我似乎突然懂了李白和徐霞客

从西安往四川去,车过秦岭时总忍不住盯着窗外——层峦叠嶂像被巨斧劈开,深谷里云雾绕着山尖转,哪怕隔着车窗,那股"山压顶、谷吞人的壮阔"仍直撞眼眶。

这时候总会想起两个人:一个是喊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李白,一个是用双脚量完大半个中国的徐霞客。

搁现在,穿秦岭不过是隧道连隧道、高铁飞半小时的事。可千年前的他们,哪有这便利?

李白"仗剑去国"时,多半是骑着马在山路上颠簸。想象下:秦岭的险道窄得只容一马过,旁边就是万丈悬崖,他攥着缰绳,风刮得衣袍猎猎,眼里却映着山尖的云、谷底的水,随口吟出"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哪是写诗?分明是把自己扔进山河里,再从心里捧出千钧豪气。

徐霞客更绝,他走秦岭大概率是靠脚。这位"古代地质博主",带着纸笔就敢扎进密林。或许某个雨后的清晨,他蹲在崖边记地貌,裤脚沾着泥,手里的笔却没停:哪块岩石是层理结构,哪条溪流改了河道,甚至路边的奇花他都要描个简笔。后来那些《徐霞客游记》里的文字,哪是记录?是用脚步磨出来的"山河说明书"。

他们的路,难啊。李白可能遇过山雨,在破庙里缩着等天亮;徐霞客或许迷过路,靠野果填肚子。可就是这样"一步一难",他们偏要往远方走——李白把山河装进诗,徐霞客把山河写进书,让千百年后的我们,对着同款秦岭,仍能摸到古人的温度。

如今过秦岭,隧道里的灯亮得像串星,高铁掠过峡谷时,窗外的山快得成了绿影。便利是真便利,可盯着那些险峻山形时,还是会想起:千年前有个诗人在此勒马长吟,有个旅人在此俯身记笔记。

原来中国人的浪漫从不是凭空来的。是古人用脚丈量过山河,用笔留住过风光,才让我们今天哪怕坐着高铁过秦岭,也能在风里闻见一点诗的味、一点探索的劲。

这大概就是传承吧——山河依旧,我们带着古人的向往,继续往前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旅游   秦岭   李白   山河   隧道   古人   山形   装进   窗外   便利   年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