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商场匆匆扫码租用共享充电宝,为即将关机的手机 “续命” 时,或许从未想过,这个巴掌大的小玩意儿可能正变成刺向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的 “暗箭”。2025 年 7 月 30 日,国家安全部的一则重磅警示引爆网络: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已将黑手伸向共享充电宝,通过硬件改造、恶意软件植入等手段,在用户充电时窃取手机数据,甚至实现远程控制与窃听。这一消息让依赖共享充电宝的 7.55 亿国人惊出一身冷汗。
共享充电宝早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 “刚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 7.55 亿人使用共享充电宝,平均每人每年使用超过 12 次。而正是这种高频、高依赖的使用场景,让其成为境外间谍眼中的 “香饽饽”—— 用户在低电量引发的 “电量焦虑” 下,往往对设备权限提示毫无防备,为信息窃取创造了绝佳条件。
这些被恶意改造的共享充电宝,藏着令人胆寒的 “秘密武器”:
更可怕的是,用户的习惯性操作往往成了 “帮凶”。当手机弹出 “是否信任此设备” 提示时,90% 的人会毫不犹豫点击 “信任”,殊不知这一点击便向充电宝开放了文件管理、摄像头、麦克风等核心权限。技术人员演示显示,即便断开连接,境外势力仍能远程开启手机录音功能,实时监听用户对话。
有人认为 “我只是普通人,没什么秘密可偷”,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共享充电宝窃取的信息,经过整合分析后,危害远超想象:
更令人揪心的是,从发现手机异常到意识到被窃密,平均间隔长达 45 天,这段时间足以让间谍榨干所有有价值的信息。
面对无孔不入的威胁,普通人并非无计可施。牢记以下要点,能有效降低风险:
国家安全,始于足下。一个小小的共享充电宝,折射出信息时代的隐秘战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多一份警惕,少一份疏忽,才能让 “续命神器” 不变成 “窃密利器”。毕竟,筑牢个人信息防线,就是守护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