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在直播间抢到的“特价大牌”、在电商平台买的“折扣商品”、甚至旅游时带的“特产”,可能是假货?
事实上,假货已经无处不在,从奢侈品到日常用品,从食品到电子产品,几乎每个领域都没能幸免。
更加触目惊心的是,有的高仿鞋的成本仅50~60元,却常以800~1200元出售,利润率轻松超过2400%。
先说说服装行业,那假货简直泛滥成灾。
就拿始祖鸟这个高端户外品牌来说,这几年可被假货坑惨了。
正品始祖鸟冲锋衣价格不菲,一件能卖到上万元,可在利益的驱使下,造假者纷纷盯上了这块肥肉。
台州的一些厂商,简直神通广大,仅用200元左右的成本,就能仿制出所谓的“过检级”产品。
他们再以500元左右的价格抛售,利润率高达150%,这利润,简直高得吓人!
近三年,台州警方查处的涉及始祖鸟的售假案,涉案金额累计超5亿元,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台州鸟”“顶级”等关键词,就能跳出多家售卖始祖鸟仿制品的店铺。
这些商家为了规避商标侵权,那是绞尽脑汁,用“鸟家”“鸟牌”“鸟衣”代替品牌名,还打着“原版开模”“台州直发”“1:1复刻”“刺绣原标”等旗号,吸引消费者下单。
在拼多多上,部分商家玩起“无标款”低价引流的套路,商品详情页不展示品牌Logo,只放与正品的细节对比图,让人误以为捡到了大便宜。
像始祖鸟官网售价8200元的ALPHASV第六代冲锋衣,仿制品只要500-600元,价格只有正品的1/15,可月销量却能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单。
有些商家耍小聪明,在商品链接里写上“防泼水外套”“登山服”这种泛泛的关键词,轻轻松松就躲过了平台的审核。
再到抖音直播间一看,更是直接——主播们嘴上喊着“工厂尾单”“原单品质”,甚至直接暗示是“茑家”“顶奢版本”。
主播还宣称售卖的是“顶货”,通过包装复刻工艺误导消费者,让大家以为产品的户外功能性和正品差不多。
可实际上,在真实的极端户外场景下,这些仿品根本达不到宣传效果。
美妆圈也是假货泛滥的重灾区,很多大牌像雅诗兰黛、兰蔻之类的热门化妆品,都被不法分子大量仿冒。
举个实际案例,在2019到2021年间,就有团伙专门采购和正品外观接近的化妆品,找人负责仓储、贴标,再一层层往下分销。
他们以正品一半的价格销售,总案值超过1.4亿元,净利润六千多万。
更可怕的是用在脸上之后——这些假货不仅根本没法护肤美白,还可能损伤皮肤,引发敏感甚至烂脸,真不是闹着玩的。
还有食品行业,也存在不少假货问题,一些假冒的名牌酒水、饮料充斥市场。
这些假货不仅口感差,而且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农村地区尤其严重,据说我国已有半数假货和伪劣商品销往农村市场。
在那里,“康师傅”变成了“康帅傅”、“小天鹅”变成“小夭鹅”,“娃哈哈”变成“娃恰恰”……粗心大意的购物者一不留神就有可能陷入假货陷阱。
不过说来也怪,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是假货,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的去买呢?
原因很简单——价格吸引力太大了。
有些人在买东西时特别看重价格,觉得只要够便宜就行,对质量反而没那么在意,这种“图便宜”的心态,正好让假货钻了空子。
另一方面,也有些消费者其实心里知道是假货,但因为价格低、样子又和大牌差不多,能满足一下“用名牌”的感觉,所以还是会掏钱买。
这种“知假买假”的行为,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假货市场的蔓延。
在他们看来,几百块买个高仿的名牌包,拍照发朋友圈,感觉自己就成了“成功人士”。
至于质量好不好、有没有售后,他们根本不在乎。
而且,就算发现自己买了假货,很多人也因为维权程序太繁琐,又要花时间又要花精力,最后只能自认倒霉,放弃维权。
除此以外,就是假货的利润太大了。
对于那些不法商家,生产假货的成本低得惊人。
拿仿冒名牌包包来讲,正品包包在设计研发、原材料采购、制作工艺把控、品牌营销推广等方面,那都是砸了大价钱的。
可造假者他们根本不用管什么设计研发,直接照着正品的样子仿造就行;原材料也专挑便宜劣质的,什么成本低用什么。
就好比生产一个正品名牌包,成本可能要上千元,可造假者用几十元的材料就能搞定。
这中间巨大的成本差,就意味着超高的利润空间。
至于将假货彻底一网打尽?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这里面的难处可不少。
如今,市场上的商品五花八门,数量多得看都看不过来,光靠监管部门一个个查,根本跑不赢市场发展的速度。
尤其是随着电商兴起,很多交易转到线上,店家隐蔽、渠道复杂,甚至跨区域流动,让监管的难度比以前大了不少。
很多造假商家在网上开店,地址信息虚假,监管部门想找到他们都不容易。
有些地区的市场监管存在明显漏洞,对造假卖假的行为管得松、查得少,有时候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背后不排除存在人情关系或利益往来。
这种情况下,假货自然而然就流入了市场。
更麻烦的是,就算被发现,处罚也常常不痛不痒——罚点钱、警告一下,商家根本没在怕。
风头一过,他们换了个名字、改个地方,又重新开始卖假货。
比如说,有的小作坊生产假冒食品,被查了就交个罚款,设备一转移,换个地方接着生产,根本没受到实质性的打击。
那是不是就真没办法制止假货泛滥了呢?当然不是。
监管部门得加大打击力度,增加监管人员,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市场进行全方位、实时的监控。
一旦锁定假货线索,必须快速响应、直接查处,绝不纵容。
光罚款不够,得罚到他们“肉痛”,甚至直接罚到破产,看谁还敢继续干。
同时也要依法追究造假卖假者的刑事责任,该判就得判,真正把法律的震慑力落到实处。
电商平台可不能只顾着吸引商家入驻,更得守好第一道门。
在审核环节就得严格把关,别让那些资质不全、信用有问题的卖家轻松混进来。
光靠入驻审核还不够,平台还得主动出击,比如安排定期抽检、神秘买家送检等等。
一旦查出假货,别犹豫,立刻下架封店,罚到他们不敢再犯。
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
购买商品的时候,别光看价格便宜,要多留个心眼儿,去正规的商场、官方旗舰店购买。
如果是在网上购买,要仔细查看商家的评价、店铺信誉等信息。
收到商品后,要仔细检查,要是发现有问题,及时联系商家或者平台进行退换货。
同时,消费者要坚决抵制知假买假的行为,别为了一时的虚荣,去支持假货市场。
一旦发现假货,要积极向监管部门举报,让假货无处遁形。
假货猖獗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只要监管部门、电商平台、消费者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有效地制止假货泛滥,让我们的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