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今天宣布,旗下坐落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产。

该项目是小米首座自建智能家电工厂,也是继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北京手机智能工厂后小米集团的第三座大型智能生产基地。据了解,该工厂从签约落户到正式投产只用了14个月。工厂于2024年11月开工,不到两个月完成结构封顶,6个月开始设备进场通电调试,仅用11个月实现竣工投产,充分展现了“武汉速度”“光谷速度”,这比行业平均建厂周期缩短近一半。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占地超750亩,总投资规划超25亿元,峰值年产能可达700万套,每6.5秒即可下线一套高端空调,将助力小米实现高端空调产品的自研自产。该工厂拥有六大核心空调分厂、实验楼、成品物流库、中心仓,通过领先的 AI 能力、智能化、自动化,实现研发、生产、供应、物流一体化运营。
除了空调产品之外,小米智能家电工厂项目还将分多期落地,未来将覆盖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全套智能家电产品。未来,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将成为小米大家电的核心制造枢纽。
为什么小米要花大力气建设智能家电工厂?这跟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的野心有很大关系。

过去几年,小米大家电业务增速迅猛,仅今年第二季度空调出货量就突破540万台,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50%。卢伟冰在工厂投产仪式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小米大家电业务将冲刺千亿规模,其中空调业务目标进入中国市场前二。
虽然业务发展迅猛,但外界此前普遍将小米空调视为“贴牌产品”。之前的小米空调多由长虹、美菱等厂商代工,在小米的渠道销售。虽然代工模式初期成本较低,但小米对于生产控制能力较弱。尤其是难以完全掌控空调的生产管理、原材料采购、经营体系等重要环节。
显然,小米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去年下半年就跟武汉签约,建设智能家电工厂。
相较于代工厂,小米自建智能家电工厂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就是小米能够实现更精准的品控。代工厂很多时候为多个品牌服务,其生产流程、工艺标准和品控体系是通用化的。不同批次、不同型号的产品质量可能参差不齐,品牌方(小米)难以进行深度、实时的干预。同时,这种通用的标准也容易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独特的产品和技术优势。

有了自己的工厂之后,小米可以建立远超行业标准的品控体系。对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颗物料进行精准把控,这对于树立“小米家电=高品质”的品牌形象至关重要。同时自建工厂也是研发的延伸。它允许小米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技术(如自研的芯片、算法、新材料)快速、无缝地应用到生产线上,并不断迭代。这种“研发-制造”一体化的闭环,是打造核心技术护城河的基础。
自建工厂也有利于小米快速调整生产和设计。代工厂的生产计划排期长,产线切换不灵活。有了自己的工厂之后,小米可以根据市场和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的设计和产能。这种高效的响应机制,有利于小米更好地调配产能,快速应对市场的需求。
通过自建工厂,小米还可以向上游延伸,直接与核心元器件供应商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甚至做到自研关键部件,增强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剔除了代工利润,自己掌握了成本和定价的主动权,也有利于小米实现利润更大化。

最重要的是,自建智能工厂本身也是有利于打造品牌形象。“自研、自产”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品牌信任状,可以向消费者传递“我们对产品全权负责”的信号。武汉的智能家电工厂,本身就是小米展示其技术实力和制造水平的“活广告”,有助于提升品牌的高科技形象。
自建工厂是一个前期投入巨大的战略,小米能够在智能家电上投入重金,这足以说明小米未来布局智能家电领域的野心和魄力。
但一名熟悉小米的业内人士透露,小米并不会彻底抛弃代工模式,而是坚持“自研+自造+生态协同”的思路,同时灵活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思路非常清晰,自有工厂是小米大家电提升品质、技术、效率的重要抓手,但不会简单取代代工”。
展望未来,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将与代工模式形成互补与协同:自有工厂聚焦高端旗舰产品、核心技术验证与制造范式创新,树立品质与技术标杆;代工模式则继续发挥其规模弹性与效率优势,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小米对产品灵魂——品质与体验——的绝对掌控,又确保了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灵活性与扩张速度。这么看,这个新落地的工厂不仅是空调、冰箱、洗衣机的生产基地,更是未来小米智能大家电品质升级、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的战略支点。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