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全球金融市场被一股不安的气息笼罩。
美国联邦政府从10月1日起进入“停摆”状态,到昨日已是第15天。大约6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部分关键公共服务开始停摆。
与此同时,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7.86万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GDP的99%,预计十年内将飙升至116%。
这一数字让全球投资者心头一紧。
10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前,公告牌显示国会大厦游客中心因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而关闭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发出警告:美国债务增长过快,正形成“与二战前极为相似”的局面。
他形容债务像动脉斑块,不断挤压财政空间,威胁经济活力。更令人担忧的是,他认为美国社会正因“不可调和的分歧”走向某种形式的内战。
这番话并非危言耸听,从摩根大通CEO到美联储主席,越来越多重量级人物承认“美债危机迫在眉睫”,只是没人知道它何时爆发。
市场对风险的敏感度迅速上升,10月10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跳水。道指跌1.9%,标普500跌2.71%,纳斯达克重挫3.56%,创下半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科技股全线崩塌,特斯拉、英伟达跌幅超5%。
中概股更是雪上加霜,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暴跌6.1%。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放话:将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对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这场动荡背后,是一场更深层次的较量正在拉开帷幕。
中美之间的博弈,在2025年10月突然升级。中国接连出手,打出一套精准的反制组合拳。
10月9日,商务部宣布对稀土相关产品、锂电池技术和超硬材料加强出口管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规首次将监管范围延伸至海外——只要产品含有超过0.1%的中国重稀土成分,或使用了中国稀土技术,出口前必须获得中方许可。
这一招直击美国高科技产业命门,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在中国完成,磁体制造占比高达93%。
半导体、人工智能、战斗机等核心领域都离不开稀土。
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立刻表示,设备交付将推迟数周,原因正是精密部件依赖中国稀土,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也陷入困境。
紧接着,中国交通运输部在10月10日宣布,自14日起对与美国相关的船舶征收“船舶特别港务费”。
起征点为每吨400元人民币,一艘巨型油轮靠港可能要多付4400多万元。这项措施明确针对美国旗、美国造、美国公司拥有或持股25%以上的船舶。
此举是对美国宣布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费的直接回应。
同一天,市场监管总局对高通公司启动反垄断调查,理由是其收购行为未依法申报。
高通2024年46%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一旦失去准入资格,股价和整个美国科技板块都将遭受重创。
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孤立,中国还在持续减持美债,仅最近一次就抛售720亿美元。与此同时,黄金储备却在稳步上升。
截至9月底,中国央行已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总储备达2303.523吨。这种“一减一增”的策略,被外界视为对美元信用动摇的明确信号。
这场交锋的实质,远不止于贸易摩擦。它关乎全球供应链主导权、货币体系话语权和未来科技制高点的争夺。
美国的困境在于,其庞大的债务已成结构性问题。
政府连日常运转都难以为继,公务员停薪、部门裁员、医疗项目断供,连军饷发放都成了政治筹码。
特朗普虽下令支付军人薪酬,却未说明资金来源,暴露了财政的捉襟见肘。
在这种背景下,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施压中国,显得外强中干。
而中国反制措施的精准性,显示出其战略耐心和系统性布局。
稀土管制卡住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咽喉,港口收费打击其航运成本,高通调查则动摇其半导体霸权根基。
这些都不是情绪化报复,而是基于长期产业链研究后的“打七寸”策略。
如此种种,都刺激到了美国的金融领域。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虽已瓦解,但美元通过与石油绑定维持了霸权。
然而,2024年沙特未与美国续签石油美元协议,这一支柱开始松动。
美国债务无节制扩张,进一步削弱了美元信用。
中国则在悄然构建替代方案,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交易体系,吸引东盟国家储存黄金。
未来,国际黄金定价可能从“美元/盎司”转向“人民币/克”。
这种去美元化的布局,正在形成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围猎”。
美国并非没有察觉,特朗普曾试图审计美联储黄金储备,以确认其真实价值,但此事迅速不了了之。
外界猜测,美联储金库是否真有账面所列的黄金,已成为一个谜。
若美国无法证明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基础将进一步动摇。
目前局势已进入高度敏感阶段,中美8月达成的90天关税“休战”将于11月9日到期,而双方在10月的一系列动作表明,新一轮博弈已提前打响。
美国制裁近百名中国个人和实体,中国则以稀土、港口、反垄断等多维度反制。
这场较量已不再是简单的关税战,而是涉及科技、金融、航运、资源等多领域的全面角力。
市场反应最为直接,美股暴跌反映出投资者对冲突升级的恐慌。
科技股作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一旦供应链受阻、中国市场受限,其估值逻辑将受到根本挑战。
而黄金价格突破4000美元,正是避险资金对美元体系信心下降的体现。
欧盟已公开表示“特别担心”中国稀土管制的影响,德国呼吁减少对外依赖。
这说明中国的反制不仅打击美国,也在重塑全球产业链认知。
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链存在巨大风险。
未来走向取决于双方能否回到谈判桌前,中国多次强调,反制是“正当防卫”,目的不是脱钩,而是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但美国若继续采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只会加剧全球供应链紊乱,最终反噬自身经济。
目前来看,美国的政治极化使其难以做出实质性让步。
两党在债务、医疗等核心议题上僵持不下,政府停摆短期内难解。
而特朗普的强硬姿态,更多是为选举造势,缺乏可持续的经济战略支撑。
相比之下,中国的选择空间更大。
国产替代在半导体、航空等领域持续推进,高铁网络可弥补民航潜在缺口,新能源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
这意味着即使外部压力加大,中国经济仍具备较强韧性。
这场较量没有赢家,但谁更能承受长期消耗,谁就更可能掌握主动。
美国若继续透支信用、依赖霸权,终将被时代抛弃。而中国若能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多边体系,或将在动荡中赢得更多国际信任。
当前局势如同站在悬崖边缘。一步退让,或可重归谈判;一步激进,恐致全面摊牌。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三十年前的冷战以苏联解体告终,而今天这场新型博弈,考验的是智慧、耐心与对全球责任的担当。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