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集团爆雷!创始人潜逃,现场大门紧锁,烂摊子被甩给了投资者

近年来,各种骗局层出不穷,以前都是高利息诱惑的骗局,而现在的骗局越来越隐蔽化,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

金恪集团就是典型的养老投资陷阱,从头到尾都瞄准了那些退休老人手里的养老钱。

2024年12月21日,金恪集团的百亿骗局突然暴雷涉案金额高达上百亿元,上万名老人的养老金被骗,而总部大楼人去楼空,创始人或也已经潜逃到海外

为什么金恪集团专坑老人,这些老人又是怎么被骗的?

金恪集团总部大楼人去楼空

金恪集团暴雷

金恪集团出事之前,谁能想到这样一家注册资本32亿元的大公司,会在一夜之间崩掉?

许多老人更不会想到,自己辛苦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会被一家打着“实业”“养老”“健康生活”旗号的企业骗得连渣都不剩。

金恪表面上是光鲜亮丽的明星企业,连续五年拿到“AA+信用评级”,被包装成实力雄厚、背景可靠的样板公司。

不管是新闻宣传还是各种网络报道,都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稳稳当当的大集团。

从贵州的榨油厂,到茶叶基地、葡萄酒庄,再到湿地公园、4A级景区,金恪通过大规模投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帝国。

这一招的效果非常明显。

销售人员带着几寸厚的宣传册,把这些项目吹得天花乱坠,不少老人盯着那一张张山清水秀的照片,看着那一栋栋金碧辉煌的建筑,心里的石头也就落地了。

原来钱不是打水漂,是投到了这么多实体产业里。

再加上公司在上海那种寸土寸金的地段租了豪华办公楼,墙上挂满各种奖牌证书,路人看了都会觉得“这公司够大”。

为了进一步稳固信任,金恪还在各地社区开生鲜店,把线上宣传和线下门店结合起来,让周围的老人每天经过时都能看到他们的logo。

宣传对接媒体、邀请明星代言、请专家站台,一套组合拳下来,金恪的“可靠形象”成功深植人心。

但这些外壳全都是做给投资者看的。

酒店、景区、生鲜店这些项目,许多根本没有盈利能力,有些甚至从一开始就是空壳。

真正的目的就是制造“实业很扎实”的假象,好让老人把钱心甘情愿地送上门来。

而运营资金的流向,从一开始就没有公开透明过,集团内部的架构也层层嵌套、极难追查。

多年后调查发现,掌握集团71%股份的实际控制人王建峰,早就开始往海外挪钱,等到彻底出事时,他已经在国外逍遥。

那些铺天盖地的场景、证书、门店,不过是他们用来掩盖骗局的舞台布景罢了,目的只有一个:让老人相信金恪不会倒,让更多人把本金交出来。

不是被利息骗,而是被“亲情”推倒

金恪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是在高额回报,而是在“情感套路”。

公司培养了一批被称作“专属管家”的销售,他们专门盯着老年群体下手。

这些人不是直接推销产品,而是先从感情下手,先让老人觉得“我不是来卖东西的,我是真心关心你”。

他们会定期打电话问候:“叔叔阿姨,这几天身体怎么样?要不要我上门帮您看看?”

过节给老人送礼物,有时老人住院,他们也会跑去探望,比子女还贴心。老人感受到这种久违的暖心,自然防备心就越来越低。

当信任建立起来后,投资项目就顺势推了出来。

金恪推出的核心产品,是一类挂着“客房租赁合同”名义的会员制理财。

门槛最低十万元,但承诺年化收益在10%左右,听起来既安全又划算。

更关键的是,金恪采用“每月返现”的方式,老人每个月都能看到利息和部分本金到账。

许多人原本只试投几万元,看见每个月的钱都准时打来,就误以为公司真的经营得很好,于是加大投入,几十万、上百万把全部积蓄都砸了进去。

金恪还特别擅长制造氛围。

从温泉游、养生讲座,到各类会员活动,工作人员会把老人当作贵宾一样伺候。

在这种热闹、尊重、被需要的环境里,很多老人觉得“金恪比子女还关心我”。

活动现场还会展示所谓的产业数据、未来规划,让老人相信公司在快速扩张,前景无限。

老人一旦被这种氛围包围,很难冷静思考这类高息是否合理。

一部分老人其实对风险有所怀疑,但他们不愿相信“这么关心我的人会害我”,于是宁愿继续相信自己的“管家”。

这些“管家”也不是每个人都坏,他们很多人直到最后几个月都还在催公司发工资、也不知道公司要跑了。

他们同样被当作“消耗品”,被骗得糊里糊涂。

最终,这一套招数下来,让老人们一步步走进陷阱,等他们回头时,钱已经全部进了别人的口袋。

崩盘

金恪这套模式,本质上就是“拿后来的钱,付前面的人”的庞氏结构。

只要资金不断流入,它就能维持“繁荣假象”。

资金一旦跟不上,整个盘子就得暴雷。

真正的崩盘迹象出现在去年8月,当时公司开始拖延兑付,理由是“旅游旺季导致资金紧张”。

老人们接到通知,虽然心里犯嘀咕,但还是愿意给公司再一次“理解”。

而这只是崩盘的第一声警报,到了10月,所有兑付彻底停止,集团旗下各业务板块几乎在一夜之间全线瘫痪。

酒店不开、生鲜店关门、旅行社摘牌、景区停运,甚至部分办公楼的门禁被关闭,楼层指示牌都被拆掉。

各地分公司门口贴满了物业催租、供应商讨账、员工追工资的告示。

老人们赶到上海总部,发现电梯都不让停在该楼层。

集团内部高层早已消失,“管家”们也说数月没拿到工资。

直到2024年12月21日,警方正式立案侦查,罪名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随后超过30名相关人员被采取强制措施。

可是,关键人物王建峰早就潜逃海外,监管部门只能发起国际追逃。

而集团名下的酒店等资产,绝大多数都抵押给银行了。

即便清算,优先偿还的是银行和员工工资,轮到投资者时,基本是杯水车薪。

金恪事件暴露的问题,不只是这家公司本身,而是整个“养老金融”领域的监管空白。

过去很多老人上当,是因为骗局以“高息”为诱饵。

但金恪这类骗局已经完全升级成“情感陷阱+实业包装+法律缝隙”的复合套路,更隐蔽,更狡猾,破坏力更大。

今年以来,公安、法院、检察部门密集行动,多地发布防骗警示,最高检也点名类似案件,强调要严打此类行为。

但这些补救动作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太晚了。

很多老人把一生积蓄投入金恪,希望留给自己安稳的晚年,结果不仅钱没了,精神也受到巨大打击。

这是一种不仅伤钱还伤心的骗局。

金恪的倒塌再次提醒社会:守护老人的钱袋子,不能只靠“普法宣传”。

真正关键的是从源头堵住骗局,建立能穿透包装、识破伪装的监管机制,让任何企业都不敢再用“养老”当幌子,让老人把信任交到正确的地方,而不是交给一群算计他们晚年积蓄的骗子。

参考信源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上海浦东警方:金恪集团、艳阳度假等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侦查》

每日经济新闻《上海警方:依法对金恪集团、艳阳度假公司及其关联企业以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立案侦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财经   烂摊子   创始人   投资者   大门   现场   集团   老人   骗局   公司   管家   生鲜   景区   高息   利息   积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